恙虫病 ( tsutsugamushi disease )
别名: 恙虫病;akamushi disease;flood fever;inundation fever;Kedani disease;Kedani fever;Mossman fever;scrub typhus;scrub-typhus;shimumushi;tsutsugamushi fever;yochubio;丛林斑疹伤寒;红河热;洪水热;沙螨皮炎;恙虫皮炎;丛林斑疹伤寒,scrub typhus;日本河川热;Japanese—river—fever;丛林斑疹伤寒,scrub typhus
解释 收起


    恙虫病(tsutsugamushi disease)又名丛林斑疹伤寒(scrub typhus),是由恙虫病立克次体(Rickettsia tsutsugamushi)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恙螨为传播媒介,鼠类为主要传染源。本病主要发生于热带、亚热带丛林、河边潮湿地带,国内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各省及西南地区如海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浙江、江西、福建及台湾等省、自治区,尤以海南省最多 ,近年有向北扩张之势,人群对本病普遍易感。病原体从恙螨叮咬处侵入人体后,在局部大量繁殖引起皮肤损害,然后经淋巴系统或直接进入血流,产生立克次体血症,病原体在血管内皮细胞及单核/巨噬细胞内繁殖,并释放毒素,引起全身毒血症状及血管、脏器的炎症病变。临床上以原发性焦痂、淋巴结肿大、发热、皮疹、多器官损害为特征。
诊断思路
   
    (一)病史要点
    1.流行病学资料 由于本病为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流行病学资料非常重要,应详细询问有无在疫区居住或病前3周去过疫区,在户外工作、露营或河边草地坐、卧史。
    2.要临床症状    多为急性起病,1~2天内体温达到39~40℃,毒血症状明显,病程3~7天出现皮疹。
   
    (二)查体要点
    1.焦痂    是本病最重要的特征。在潜伏期内,恙螨叮咬处先出现红色丘疹,后成水疱,破裂,中央坏死,形成焦痂,直径4~10mm,圆或椭圆形,焦黑色边缘稍隆起周围有红晕,痂皮脱落后则形成溃疡,不痛不痒,多发生于腋窝、腹股沟、外阴、会阴等部位。焦痂多为1个,少数可有2~3个及10个以上。
    2.皮疹    多在病程3~7天出现,为0.2~0.5cm的充血性斑丘疹,多散发于躯干并向四肢扩散,面部皮疹少,手掌、足心缺如。
    3.淋巴结肿大    焦痂附近的淋巴结肿大明显,其他部位的淋巴结可有轻度肿大,有压病,不化脓。可在肿大淋巴结附近寻找焦痂。
    恙虫病(scrub typhus)是由恙虫病立克次体感染所致的急性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人被恙螨幼虫叮咬而获感染。恙虫病立克次体先在入侵部位繁殖,引起皮肤损害,继而进入血液循环,形成立克次体血症,在血管内皮细胞和单核一巨噬细胞系统内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引起全身毒血症状和各脏器的炎性、变性病变。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焦痂(或溃疡)、皮疹和淋巴结肿大。可发生中毒性肝炎、支气管肺炎、心肌炎、脑膜脑炎、肾衰竭和消化道大出血等并发症。预防的重点是灭鼠,加强个人防护,防止被恙螨幼虫叮咬。
概述     恙虫病 (tsutsugamushi  disease)又名丛林斑疹伤寒(scrub  typhus),是由恙虫病东方体(Orientia  tsutsugamushi)引起的一种急性自然疫源性传染病。鼠类是主要的传染源。本病通过恙螨幼虫(chigger)叮咬传播给人。临床上以叮咬部位焦痂(eschar)或溃疡形成、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肝脾大以及周围血液白细胞数减少等为特征。1927年日本学者首先从病人血液中分离出病原体,并命名为恙虫病立克次体(Rickettsia  tsutsugamushi),也称恙虫病东方体。我国也于1948年在广东省广州市成功地从病人的血液中分离出 恙虫病东方体,证明我国是 恙虫病流行区。随后,东南沿海地区陆续有发现本病的报告。近年来 恙虫病发病率和病死率已有所降低。
病原学
    恙虫病东方体呈球形或球杆状,大小为(0.3~0.6)/am× (0.5~1.5)/am,专性细胞内寄生,在细胞质内靠近细胞核旁成堆分布。革兰染色呈阴性,但以吉姆萨染色显色较好,呈紫蓝色。 恙虫病东方体呈二分裂方式进行繁殖,在原代鼠肾细胞、原代鸡胚细胞、Hela细胞中生长良好,用鸡胚卵黄囊接种可分离本病病原体,亦可通过动物实验如小鼠腹腔内接种来分离病原体。
    恙虫病东方体较易出现遗传基因突变,导致各株间的抗原性有所不同,根据抗原性的差异,可将 恙虫病东方体分为10个血清型, 即Karp、Gilliam、Kato、Kawasaki、Kuroki、TA678、TA686、TA716、TA763和TH1817。我国大陆约50%为Gilliam血清型,其次是Karp血清型。不同血清型的致病力、病情严重程度和病死率可出现较大的差异,但 感染不同血清型后有一定的交叉免疫作用。 恙虫病东方体与变形杆菌OX K株有交叉免疫原性,临床上利用变形杆菌OX K的抗原与病人的血清进行凝集反应,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恙虫病东方体抵抗力弱,有自然失活、裂解倾向,不易保存。但在液氮中可保存1年以上。对各种消毒方法都很敏感,如在0.5%苯酚溶液中或加热至56℃10分钟即死亡。对氯霉素、四环素类和红霉素类均极敏感,但能耐受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及氨基糖甙类抗生素。 
    恙虫病立克次体(R.tsutsugamushi)是恙虫病的病原体。恙虫病立克次体Rickettsia orientdis日本的一种地方病(分布于秋田、山形、新泻县河川流域)。恙虫病的病原体。是由寄生于鼠耳壳部的恙虫(亦称恙螨)为媒介。可引起高热、发疹等症状,常常可以致死。恙虫病亦称为“日本河川热”(Japanese—river—fever)。

1 临床表现 展开
2 病因和发病机制 展开
3 流行病学 展开
4 实验检查 展开
5 辅助检查 展开
6 诊断要点 展开
7 诊断与鉴别诊断 展开
8 预防 展开
9 治疗方案及原则 展开
10 并发症 展开
11 病程和预后 展开
12 最新进展 展开
13 诊断标准 展开
14 疗效判断标准 展开
15 诊断依据 展开
16 相关课件 展开
17 相关药品 展开
18 相关检查 展开
19 相关症状 展开

上海医师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沪ICP备120056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