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机制:1971年WHO组织专家委员会制定了PID命名原则:即按综合征的发病机制,病理生理改变,特别是遗传学特征来命名,废除传统的人名和地名命名方式。如将Bruton病改为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XLA),将瑞士型无丙种球蛋白血症改为
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SCID)等。1971年WHO专家委员会按新的命名原则进行了首次全球统一分类,随着对各种PID认识的逐渐深入,每隔2v3年又将分类进行重新审订。下面列举的PID是1997年第7次修订稿中统一使用的疾病分类名称。
1.联合
免疫缺陷病(combined immunodeficiency)(表1) 该组疾病中T和B细胞均可能有明显缺陷,临床表现为婴儿期严重致死性
感染,细胞免疫和抗体反应均缺陷,外周血
淋巴细胞减少,以T
淋巴细胞为主。
(1)严重联合免疫缺陷(severe combined immunodeficiency,SCID):
①T细胞缺陷,B细胞正常SCID(T
-S
SCID):
A.X连锁T
-B
SCID:病因为定位于Xq13.1上的白细胞介素-2受体r链(IL-2Rr)基因突变导致SCID,且是SCID中较常见的病种。近期发现IL-2Rr也是IL-4,IL-7,IL-9和IL-15受体的共同r链(re),因此又称IL-2Rrc。临床表现为早期反复、严重真菌、细菌和
病毒感染及发生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VHR)。外周血T细胞缺乏或明显减少,B细胞可正常或增高,但血清IgM,IgA,IgG水平低,
淋巴细胞增殖活性低,多在1岁内死于严重
感染。病情轻重取决于基因突变位点和性质。骨髓移植在本病的成功率可达90%,转rc基因治疗尚处于试验阶段。
B.常染色体T
-B
SCID:是由于细胞内激酶Jak3基因突变。免疫学改变与临床表现同T
-B
SCID。
②T和B细胞均缺如SCID(T
-B
-SCID):
A.RAG-1/RAG-2缺陷:RAC-1/RAG-2缺陷致T
-B
-SCID为重组活化基因-1(RAG-1)或RAG-2突变所致,婴儿期即发病,外周血T和B细胞计数均明显减少,但NK活性正常或升高。该病因为位于11p13编码VDJ基因重组酶的RAG1/RAG2突变,使T细胞受体(TCR)和B细胞表面免疫球蛋白(SIg)的VDJ结构重组发生障碍,患者外周血T、B细胞均减少,患儿在生后2v3月即发生严重的复发性
感染。
B.腺苷脱氨酶(ADA)缺陷:为ADA基因突变,ADA缺乏引起嘌呤旁路和甲基化旁路的中间代谢产物脱氧三磷酸腺苷(dATP)和S-腺苷同型半亮氨酸(S-adenosylhomocysteine)堆积,它们具有细胞毒效应,抑制T、B细胞增殖和分化。多数病例早年发病,若基因突变位点影响ADA功能较少,即可在年长儿和成人发病,症状也轻。
各种T
-B
-SCID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2)伴高IgM的免疫球蛋白缺乏症(高IgM综合征,hyper IgM syndrome,HM):70%为X连锁遗传,其余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特点为B细胞内Ig转换障碍,其结果是IgM正常或增高,而IgG、IgA和IgE均减少或缺如。X-连锁高IgM血症因T细胞表面CD40配体基因突变,不能与B细胞表面CD40结合,使B细胞得不到活化刺激,是Ig转换障碍的原因。实验室发现T、B细胞计数正常,T细胞增殖反应正常,但依赖T细胞的B细胞增殖反应低下。体外
免疫缺陷病(CVID)等其他一些病也有CD40L表达减少。CD40L基因突变分析可确诊。
(3)嘌呤核苷磷酸化酶(purine nucleoside phosphorylase,PNP)缺陷:PNP缺乏致毒性中间代谢产物脱氧三磷酸鸟苷累积,对
淋巴细胞,尤其是T细胞损伤尤为严重。
2.以抗体缺陷为主的
免疫缺陷病(表2) 抗体缺陷可能是B细胞本身发育障碍,也可能是正常B细胞未能接受到缺陷T辅助细胞的协同信号刺激所致,因而将过去分类中的抗体缺陷病改为以抗体缺陷为主的
免疫缺陷病。其主要临床表现是反复化脓性
感染。
(1)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X-linked agammaglobulinemia,XLA):本病又称Bruton病,因定位于Xq12.3v22上的Bruton酪氨酸激酶(Btk)基因缺失或突变,使B细胞发育受阻于原B细胞,极少成熟B细胞(CD20
,CD19
,SIg
B细胞少于2%)。表现为外周血B细胞极少或缺如(每计数1000个
淋巴细胞,B细胞数少于5个),浆细胞亦缺乏,淋巴器官生发中心缺如,血IgM、IgG和IgA均明显下降或缺如(IgG<2g/L,IgA<0.1g/L);T细胞数量和功能正常。因突变位点不同,Btk蛋白表达功能也各异,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因此凡男孩低Ig血症者,均应进行Btk基因筛查。多数患儿在生后6v12月时发生反复化脓性
感染,以呼吸道为主,也有全身性
感染。Btk基因分析可确诊本病,有1/3病儿找不到阳性家族史。终身IVIG治疗本病有效,骨髓干细胞移植可能有效,基因治疗在探索之中。
(2)选择性IgG亚类缺陷:血清1v2种IgG亚类浓度低于同龄儿童2个标准差时可考虑IgG亚类缺陷。由于IgG1占总IgG的70%,因此IgG1缺陷总是伴有总IgG下降。在白种人群中IgG3水平低下常见于成人病例,而儿童则常伴IgG2低下。我国儿童IgG亚类缺陷以IgG3为主。IgG4占总IgG的5%以下,正常儿童有时也难以测出,故不宜诊断单纯IgG4缺陷,当IgG2和IgG4联合缺陷时,不能产生对多糖抗原的抗体,如流感杆菌、脑膜炎球菌和
肺炎球菌的抗体。
(3)常见变异型
免疫缺陷病(common variable immunodeficiency,CVID):为一组病因不明,表现为Ig低下的综合征。多基因遗传理论有待证实,部分IgA缺乏病人可转变为CVID,提示两病可能源于同一基因位点缺陷。与XLA的外周淋巴器官萎缩相反,CVID患儿外周
淋巴结肿大和脾肿大,自身免疫性疾病、淋巴系统
肿瘤和胃肠道恶性瘤的发生率很高。CVID常发病于年长儿或成人,男女均可发病,这些不同于XLA。反复呼吸道
感染为其特征,包括
鼻窦炎、
肺炎和
支气管扩张,可发展为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也易患幽门螺杆菌、梨形鞭毛虫等胃肠道
感染和肠
病毒性脑膜炎。B细胞Ig基因表达及Ig合成分泌无异常,但B细胞数量可能减少。病儿血清IgG、A显著低于正常同龄人,分泌型IgA水平亦低下,SIgM
、SIgG
、SIgA
细胞数正常,但不能转换为相应浆细胞。T细胞异常可能是致病的关键,部分病人T细胞CD40L表达下降,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IL-4、IL-6活性是下降或升高尚无定论,有报告IL-2、IL-5和IFNγ活性下降。T细胞功能异常可能与细胞内信息传递 障碍有关,如磷酸激酶C(PKC)活性下降。CVID的遗传方式不定,可为常染色体隐性或显性,也可为X-连锁,但更常见为无遗传家系的散发病例。病变严重度一般低于XLA。诊断依赖于排除其他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IVIG替代治疗可减轻
感染的严重度。
(4)IgA缺陷:IgA缺陷病是较为常见的PID,但人群发病率有差异,白种人发病率1/500v1/1500,日本人为1/18500,中国人约为1/5000v1/10000。本病发病机制不明,可能与TH
2细胞对B细胞合成IgA调控失调有关,目前没有发现有IgA基因缺失或突变,部分病例为常染色体隐性或显性遗传。轻症患儿可无症状或在婴儿期发生反复呼吸道
感染及肠道、
泌尿道感染。男女均可发病,家族中可有数人发病,多数人能活到壮年和耉年,部分病例血清IgA可逐渐升至正常水平。可伴发自身免疫性疾病,
哮喘和肠吸收不良。血清IgA低于0.05g/L,IgM、IgG正常或升高,分泌型IgA也明显减少。应避免使用丙种球蛋白,因其含有微量IgA,可诱导病儿产生抗IgA抗体(属IgG2类),但所幸的是相当一部分IgA缺陷病患儿同时伴发IgG2亚类缺陷,这些人一般不会发生
过敏反应。
(5)婴儿暂时性低丙种球蛋白血症:正常婴儿3v4月时因母体传输来的IgG已消失,血清IgG呈最低水平,随之自身产生的IgG逐渐增多。婴儿暂时性低丙种球蛋白血症(transient hypogammaglobulinemia of infant)患儿不能及时产生IgG,故血清IgG水平持续低下。约3岁后才逐渐回升,其机理尚不清楚。
(1)CD4
T细胞缺陷:外周血CD4
T细胞计数减少,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而血清Ig水平正常或偏高,易患隐球菌脑膜炎、念珠菌等机会
感染。
(2)CD7
T细胞缺陷:外周血CD7
T细胞缺乏。
(3)IL-2缺陷:IL-2mRNA转录表达障碍。
(4)多细胞因子缺陷:IL-2、IL-4和IL-5缺陷,缺乏活化T细胞的核因子(NFAT)。
(5)信息传递障碍:当给予抗原刺激后,T细
【病因】
病因:
免疫缺陷病可以是由于某一细胞系所产生的某一蛋白质缺陷所致,也可以是多系统缺陷所致,下述为
免疫缺陷病的常见病因。
1.遗传缺陷 在多个组织表达的单基因缺陷(如
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腺苷脱氨酶(ADA)缺乏症等)、局限于免疫系统的单基因缺陷(如性联无丙种球蛋白血症伴酪氨酸激酶缺乏、有?链的T细胞抗原受体异常等)、家族性易感的多因素疾病(如常见的变异型
免疫缺陷病)。
2.药物和毒物 免疫抑制剂(如皮质激素、cyclosporine等)、抗
惊厥药(如大仑丁)。
3.营养性或代谢性疾病
营养不良、蛋白丢失性肠病(如肠淋巴管扩张症)、维生素缺乏症(如维生素B
12缺乏症)、微量元素缺乏(如肠病性肢皮炎伴
锌缺乏)。
从上述可见,
免疫缺陷病的病因比较复杂,在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方面,原发性与继发性
免疫缺陷病往往不容易区别。在临床上,原发性免疫缺陷往往也会伴有其他系统的继发免疫缺陷,如性联无丙种球蛋白血症患者可出现继发的抑制正常B细胞产生抗体的T细胞或
单核细胞亚群。此外,同样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异常可以由于不同的基因缺陷或致病因子作用引起,而同一基因不同的点突变可引起病变严重程度的不一致,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有时要做出明确的
免疫缺陷病病因诊断是比较困难的。
一直以来,为了便于寻找
免疫缺陷病的病因,
免疫缺陷病都是根据其是否累及T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或补体而进行分类,这种分类在临床上有其实用性,但也有其不足之处,很多的
免疫缺陷病不能明确地归到某一类上,同时这种分类的命名有时也会造成认识的混乱,如性联高IgM综合征有抗体的缺陷,但其缺陷的基因(该基因编码CD40的配体)在激活的T细胞上却是可以表达的。
目前,从细胞生物学的角度(如DNA复制、信息传递以及细胞黏附等)对
免疫缺陷病进行分析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不仅加深了对正常细胞分化过程的认识,也可以对某一
免疫缺陷病做出明确的基因诊断。随着越来越多的
免疫缺陷病能够获得明确的基因诊断,对
免疫缺陷病的遗传学诊断会显得更加重要,因为准确的遗传学诊断既可为基因诊断提供极有帮助的资料,也有助于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