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 ( osteoporosis )
别名: 骨质疏松;骨质疏松症;bone rarefaction;rarefaction of bone
解释 收起

概述: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低骨量和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质脆性增加和易于 骨折的全身性骨代谢性疾病。本病常见于耉年人,但各年龄时期均可发病。     骨质疏松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骨质疏松系指不伴引起本病的其他疾患;继发性骨质疏松则是由于各种全身性或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引起的骨组织量减少。此外,按发生部位亦可分为局限性或泛发性骨质疏松。     1.原发性骨质疏松  又可分为幼年型骨质疏松、成年型骨质疏松、 绝经期骨质疏松及耉年性骨质疏松等数种。     2.继发性骨质疏松     (1)内分泌代谢性疾病: 皮质醇增多症、甲亢、甲旁亢、 肢端肥大症、性腺功能减退症、 糖尿病、 痛风等。     (2) 营养不良性疾病:热卡-蛋白质 营养不良症、维生素(A,B,C,D等)缺乏症、慢性 酒精中毒、长期吸烟、妊娠与哺乳、 吸收不良综合征、胃肠切除术后等。     (3)遗传性疾病: 成骨不全、高半 胱氨酸尿症等。     (4)药物性:糖皮质类固醇激素,抗 癫痫药物、抗 肿瘤药物、肝素等。     (5)结缔组织疾病、类 风湿性关节炎、 系统性红斑狼疮、 皮肌炎和 多发性肌炎等。     (6) 肿瘤: 多发性骨髓瘤、肥大细胞病、 白血病、 骨肿瘤等。     (7)全身性疾病: 尿毒症、 慢性肾炎、 肝硬化、慢性心衰等。     (8)废用性:长期卧床、截瘫、 骨折、外伤性肌萎缩、 肌营养不良综合征、太空飞行等。     WHO规定的 骨质疏松症定义,包括4条:骨质量减少(量),骨维结构损害(质),骨脆性增加和易于 骨折(其共同结果)。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量(bone mass)降低和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脆性增加和易于骨折的代谢性骨病。按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继发性OP的原发病因明确,常由内分泌代谢疾病(如性腺功能减退症、甲亢、甲旁亢、库欣综合征、1型糖尿病等)或全身性疾病引起。
    Ⅰ型原发性OP即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发生于绝经后女性。
    Ⅱ型原发性OP即老年性OP,见于老年人。主要介绍原发性OP中的PMOP。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是以骨强度受损为特征的骨骺疾病,导致骨折危险度增加。

1 临床表现 展开
2 病因和发病机制 展开
3 流行病学 展开
4 实验检查 展开
5 辅助检查 展开
6 诊断要点 展开
7 诊断与鉴别诊断 展开
8 预防 展开
9 治疗方案及原则 展开
10 并发症 展开
11 病程和预后 展开
12 诊断标准 展开
13 疗效判断标准 展开
14 诊断依据 展开
15 相关课件 展开
16 相关药品 展开
17 相关检查 展开

上海医师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沪ICP备120056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