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机制:
1.发病机制 慢性肺胸疾患的肺毛细血管床破坏使血管床面积减少,气流阻塞引起的缺氧和
呼吸性酸中毒可致肺小动脉
痉挛,慢性缺氧所致的继发性红细胞增多和血黏稠度增加等因素,均可导致肺循环阻力增加、
肺动脉高压,右心负荷增加,发生右心室肥厚扩大,发展为肺心病。
(1)
肺动脉高压:
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AH)是慢性肺心病的一个重要的病理生理阶段。
肺动脉高压早期,如果能及时去除病因,或适当地进行对症治疗,有可能逆转病变或阻断病变的进一步发展;
肺动脉高压晚期,病变处于不可逆阶段,治疗困难。
①肺血管器质性改变:反复发生支
气管周围炎、间质
炎症,由此波及邻近的肺小动脉分支,造成动脉壁增厚、狭窄或纤维化,使肺毛细血管床面积大大减少,肺循环阻力增大。长期肺循环阻力增加,可使小动脉中层增生肥厚,加重肺循环阻力,造成恶性循环。在影响
肺动脉高压的因素中,肺血管床面积的减少虽有一定作用,但如程度较轻,范围较小,则肺动脉压力的升高不明显。只有当肺毛细血管床面积减少超过70%时,肺动脉压力才明显升高。
严重COPD出现明显
肺气肿时,肺泡过度充气,使多数肺泡的间隔破裂融合形成
肺大疱,也导致肺泡壁毛细血管床减少。
肺气肿的肺泡内残气增加,肺泡内压也增高,压迫肺泡间壁的毛细血管使之狭窄。此外,
阻塞性肺气肿,患者的呼气相明显延长,可达吸气相的5倍。呼气时肺泡内的压力更明显升高,压迫肺间壁血管和心脏,使肺动脉的血液不能顺利地灌流,也可影响肺动脉压。
此外,肺血管性疾病诸如
原发性肺动脉高压、反复发作的肺血管栓塞、肺间质纤维化、
尘肺等,均可引起肺血管狭窄、闭塞,导致肺血管阻力增加,发展为
肺动脉高压。
②肺血管功能性改变:缺氧性肺血管收缩,这是目前研究最为广泛而深入的机制,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A.体液因素:肺部
炎症可激活
炎症细胞包括肥大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释放一系列
炎症介质,如组胺、5-羟色胺(5-HT)、血管紧张素11(AT-II)、以及花生四烯酸(AA)代谢产物,包括白三烯、血栓素(TXA
2)、前列腺素F2(PGF
2)、前列环素(PGl
2)及前列腺素E1(PGE
1)等。除PGl
2和PGE
1引起肺血管舒张外,上述其余介质均引起肺血管收缩。然而,肺血管对低氧的收缩反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局部缩血管介质和扩血管介质的比例,如缩血管介质增多,比例增大,则可导致肺血管收缩。
B.组织因素:缺氧可直接使肺血管平滑肌膜对Ca
2 的通透性增高,使Ca
2 内流增加,
肌肉兴奋-收缩偶联效应增强,引起肺血管收缩。肺泡气CO
2分压(PAC0
2)上升可引起局部肺血管收缩和支
气管舒张,以利于调整通气/血流比例,并保证肺静脉血的氧合作用。缺氧后存在肺血管肾上腺素能受体失衡,使肺血管的收缩占优势。
C.神经因素:缺氧和高碳酸血症可刺激颈动脉窦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
反射性地通过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分泌增加,使肺动脉收缩。
③肺血管重建:缺氧性
肺动脉高压的肺血管改变主要表现在小于60δm的无肌层肺小动脉出现明显的肌层,大于60δm的肺小动脉中层增厚,内膜纤维增生,内膜下出现纵行肌束,以及弹力纤维和胶原纤维性基质增多,使血管变硬,阻力增加,这些肺血管的结构改变称为血管重建(remodeling)。其机制可能系在缺氧等刺激因子作用下,肺脏内外产生多种生长因子,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变化。
④血容量增多和血液黏稠度增加:COPD严重者可出现长期慢性缺氧,促红细胞生长素分泌增加,导致继发性红细胞生成增多,使肺血管阻力增高。COPD患者还存在肺毛细血管床面积减少和肺血管顺应性下降等因素,血管容积的代偿性扩大明显受限,因而肺血流量增加时,可引起
肺动脉高压。
(2)右心功能的改变:慢性肺疾患影响右心功能的因素主要为
肺动脉高压引起右心后负荷增加。右室后负荷增加后,常因心室壁张力增加,心肌耗氧量增加;冠状动脉阻力增加,血流减少;以及肺血管输入阻抗增加,顺应性下降而损害右心功能。此外,低氧血症对心肌尚有直接损害。右室在慢性压力负荷过重的情况下,右室壁发生肥厚,以克服增加的后负荷,从而维持正常的泵功能。
当呼吸道发生
感染,缺氧加重或其他原因使肺动脉压进一步增高而超过右心室所能负担时,右心室排
出血量就不完全,收缩末期存留的残余血液过多,使右室舒张末期压增高,右心室扩张加重,最后导致
心力衰竭。
2.病理
(1)肺部主要原发性病变:尽管导致慢性肺心病的病因多种多样,但我国慢性肺心病的肺部主要原发性疾病绝大多数为
慢性支气管炎和阻塞
肺气肿。
(2)肺血管的病变:慢性肺心病时,常可观察到:
①肺动脉血管的管壁增厚和管腔狭窄或闭塞;
②肺泡壁毛细血管床破坏和减少,这不仅是慢性肺心病的表现,也是加重和促进慢性肺心病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③肺血管床的压迫、肺广泛纤维化、瘢痕组织收缩、严重
肺气肿等均可压迫肺血管使其变形、扭曲。
(3)
心脏病变:慢性肺心病时,心脏的主要病变表现为心脏重量增加、右心肥大、右心室
肌肉增厚、心室腔扩大、肺动脉圆锥膨胀、心尖圆钝。光镜下观察,常见心肌纤维呈不同程度的肥大性变化,表现为心肌纤维增粗,核大深染,呈不规则形、方形或长方形。心肌纤维出现灶性肌浆溶解或灶性心肌纤维坏死或纤维化,心肌间质
水肿,炎细胞浸润,房室束纤维化、小片状脂肪浸润,小血管扩张,传导束纤维减少。急性病变还可见到广泛组织
水肿、充血、灶性或点状
出血、多发性坏死灶。电镜下可见,细胞线粒体
肿胀、内质网扩张、肌节溶解或长短不一,糖原减少或消失等。
内分泌系统、血液系统等发生病理改变, 引起多器官的功能损害。
【病因】
病因:按发病的不同部位,可分为以下几类:
2.
胸廓运动障碍性疾病 较少见。严重的脊椎后、侧凸,
脊椎结核,
类风湿性关节炎,胸膜广泛粘连及
胸廓成形术后造成的严重
胸廓或脊椎畸形,严重的胸膜肥厚,肥胖伴肺通气不足,睡眠呼吸障碍以及神经
肌肉疾病如
脊髓灰质炎,可引起
胸廓活动受限、肺受压、支
气管扭曲或变形,导致肺功能受限,气道引流不畅,肺部反复
感染,并发
肺气肿,或纤维化、缺氧、肺血管收缩、狭窄,使阻力增加,
肺动脉高压,发展成肺心病。
4.其他
肺部感染不仅加重了低氧和二氧化碳潴留,使肺小动脉
痉挛、肺循环阻力进一步增加、肺动脉压更加增高,加重右心室负荷甚至失代偿。反复
肺部感染、低氧血症和毒血症可能造成心肌损害和
心律失常,甚至发生
心力衰竭;原发性肺泡通气不足及先天性口咽畸形、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亦可导致肺源性
心脏病;其他尚可见于肺切除术后和高原性缺氧等。这些疾病均可产生低氧血症,使肺血管收缩反应性增高,导致
肺动脉高压,发展成肺心病。
按原发病的不同部位,可分为三类:
(一)支
肺动脉高压、肺小动脉炎、累及肺动脉的过敏性肉芽肿病(allergicgranulomatosis), 以及原因不明的
肺动脉高压和右心室负荷加重, 发展成慢性肺心病。
(四)其他
原发性肺泡通气不足及先天性口咽畸形、
肺动脉高压,发展成慢性肺心病。
常见病因
1.支
呼吸性酸中毒使肺血管收缩、
痉挛。缺氧可直接使肺血管平滑肌收缩,起作用机制可能因缺氧使平滑肌细胞对Ca
2+通透性增加,细胞内Ca
2+的含量增高,
肺动脉高压。随着
肺动脉高压的发生。慢性缺氧使肺血管收缩,管壁张力增高可直接刺激管壁增生。同时缺氧时肺内产生多种生长因子(如多肽生长因子)。肺细小动脉和肌型微动脉的平滑肌细胞肥大或萎缩,细胞间质增多,内膜弹性纤维及胶原纤维增生,非肌型微动脉肌化,使血管壁增厚硬化,管腔狭窄,血流阻力增大。缺氧可使无肌型动脉的周细胞向平滑肌细胞转化,使动脉管腔狭窄。
肺动脉高压的原因中功能性因素较解剖学因素更为重要。急性加重期的患者经过治疗,缺氧和高碳酸血症得到纠正后,肺动脉压可明显降低,部分患者甚至可恢复到正常范围。因此,肺心病缓解期间的综合治疗也十分重要。
(3)血容量增多和血液黏稠度增加:慢性缺氧产生继发性红细胞增多,血液黏稠度增加。血细胞比容超过0.55~0.60时,血液黏稠度就明显增加,血流阻力随之增高。缺氧可使醛固酮增加,使钠、水潴留;缺氧使肾小动脉收缩,肾血流减少也加重钠、水潴留,血容量增多。血液黏稠度增加和血容量增多,进一步使肺动脉压升高。
2.
肺动脉高压早期,右心室尚能代偿,舒张末期压仍正常。随着病情的进展,特别是急性加重期,肺动脉压持续升高且严重,超过右心室的负荷,右心失代偿,右心排血量下降,右心室收缩末期残留血量增加,舒张末压增高,促使右心室扩大和右心室功能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