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机制:
大肠癌可发生于自盲肠至直肠的任何部位,我国以左半结肠发病率为高,但也有报道高发区女性右半
结肠癌的发病率较高。据我国
大肠癌病理研究协作组(NCG)对3147例
大肠癌发生部位的统计资料,脾曲及脾曲以下的左半
结肠癌占全部
大肠癌的82.0%,其中
直肠癌的发病率最高,占66.9%,明显高于欧美及日本等国,后者
直肠癌仅占
大肠癌的35%v48%。其他肠段的
大肠癌依次为乙状结肠(10.8%)、盲肠(6.5%)、升结肠(5.4%)、横结肠(3.5%)、降结肠(3.4%)、肝曲(2.7%)、脾曲(0.9%)。
肠癌根据
肿瘤累及深度可分为早期癌与进展癌,早期癌是指局限于大肠黏膜或黏膜下层,无
淋巴结转移。
1.大体类型
(1)早期癌:
①息肉隆起型(?型)又可分为有蒂型(IP)),亚蒂型(IS)或广基型,此型也多为黏膜内癌。
②扁平型:此型多为黏膜内癌。
③扁平隆起型(?a)大体呈分币状。此型多累及黏膜下层。
④扁平隆起溃疡型(?a+?c)大体如小盘状,边缘隆起,中心凹陷。此型累及黏膜下层。
(2)中晚期
大肠癌:长期以来,有关
大肠癌的大体分型比较混乱。1982年,我国
大肠癌病理研究协作组对手术切除的
大肠癌手术标本做了系统而详细的观察,提出将
大肠癌分为4种类型。1991年被全国抗癌协会采纳。
①隆起型:凡
肿瘤的主体向肠腔内突出者,均属本型。
肿瘤可呈结节状、息肉状或菜花状隆起,境界清楚,有蒂或广基。切面
肿瘤与周围组织分界常较清楚,浸润较为浅表、局限。若
肿瘤表面坏死、脱落,可形成溃疡。
②溃疡型:是最常见的大体类型。此型
肿瘤中央形成较深之溃疡,溃疡底部深达或超过肌层。根据溃疡之外形及生长情况又可分为下述两类亚型:
A.局限溃疡型:溃疡呈火山口状外观,中央坏死凹陷,形成不规则的溃疡,溃疡边缘为围堤状明显隆起于肠黏膜表面的
肿瘤组织。
B.浸润溃疡型:此型溃疡外观如
胃溃疡状。
肿瘤主要向肠壁浸润性生长使肠壁增厚,继而
肿瘤中央坏死脱落形成凹陷型溃疡,溃疡四周为覆以肠黏膜的
肿瘤组织,略呈斜坡状隆起。切面,
肿瘤组织边界不清,如溃疡较深,局部肌层可完全消失。
③浸润型:此型
肿瘤以向肠壁各层呈浸润生长为特点。病灶处肠壁增厚,表面黏膜皱襞增粗、不规则或消失变平。早期多无溃疡,后期可出现浅表溃疡。
④胶样型:当
肿瘤组织中形成大量黏液时,
肿瘤剖面可呈半透明之胶状,称胶样型,此类型见于
黏液腺癌。胶样型的外形不一,可呈现隆起巨块状,也可形成溃疡或以浸润为主。
上述4种大体类型中,以溃疡型最为常见。据我国3147例
大肠癌病理分析,溃疡型占51.2%,依次为隆起型32.3%,浸润型10.1%,胶样型5.8%。大体类型与
肿瘤发生的部位亦有一定的相关性。右半结肠的
肿瘤以隆起型及局限溃疡型为多见,而左半
结肠癌则以浸润型为多见,且常可导致肠管的环形狭窄。
2.组织学类型
①乳头状
腺癌:
肿瘤组织全部或大部分呈乳头状结构。乳头可细长或较粗短,其向肠壁浸润的部分,常可见乳头突出于大小不等的囊状腺腔中。通常乳头的间质较少。乳头表面被覆的上皮多为单层,也可复层,癌细胞的分化程度不一。
②管状
腺癌:是
大肠癌中最常见的组织学类型,占全部
大肠癌的66.9%v82.1%。管状
腺癌以癌组织形成腺管状结构为主要特征。根据癌细胞及腺管结构的分化和异形程度,又可分为3级:
A.高分化
腺癌:癌组织全部或绝大部分呈腺管状结构。上皮细胞分化较成熟,多呈单层衬于腺管腔内。核大多位于基底部,胞质内有分泌现象,有呈现杯状细胞分化。
B.中分化
腺癌:癌组织大部分仍可见到腺管状结构,但腺管外形不规则且大小形态各异,或呈分支状;小部分
肿瘤细胞呈实性团巢或条索状排列。癌细胞分化较差:异形性较明显。其形成腺管结构者,上皮可排列成假复层,核位置参差不齐且重叠,可直达胞质顶端,胞质分泌黏液减少。
C.低分化
腺癌:此型管状
腺癌的特点是腺管结构不明显,仅小部分(1/3以下)呈现腺管状结构,且细胞异形更为明显。
③
黏液腺癌:此型癌肿以癌细胞分泌大量黏液并形成—黏液湖―为特征。在组织学上常可见到2种类型:一种为扩大的囊状腺管状结构,囊内为大片黏液上皮,有的上皮因囊内充满黏液而呈扁平状,甚至脱落消失。另一种组织学表现为大片黏液湖中漂浮着成堆的癌细胞,细胞分化较差,核较大且深染者,可呈印戒状。
④印戒细胞癌:
肿瘤由弥漫成片的印戒细胞构成,不形成腺管状结构。当
肿瘤细胞内黏液形成较少时,细胞核可呈圆形,胞质呈粉红染色而缺乏印戒细胞之特征,但黏液染色可检出胞质内之黏液。
⑤
未分化癌:癌细胞弥漫成片或呈团块状浸润性生长,不形成腺管或其他组织结构。癌细胞通常较小,胞质少,大小形态较一致,有时与淋巴
肉瘤不易区分。
⑥
小细胞癌:约占0.5%。癌细胞体积小,稍大于
淋巴细胞。癌细胞常呈紧密镶嵌状排列,胞质少,核呈圆形、卵圆形、瓜子形或不规则形,核深染,核仁不清,恶性程度较高。
⑦腺
鳞癌:亦称腺
棘细胞癌,此类
肿瘤细胞中的
腺癌与
鳞癌成分混杂相间存在。
腺癌部分分化,一般较好,有腺样结构或有较多杯状细胞及黏液分泌。而
鳞癌部分则一般分化稍差,角化现象很少。
(2)
类癌:大肠
类癌属于APUD
肿瘤,起源于神经嵴来源的神经内分泌细胞。
类癌早期多限于大肠黏膜层,呈半球形结节状隆起于黏膜表面,切面呈浅茶色,边界较清楚,无包膜。当
肿瘤体积增大超过1v2cm时,常侵入肌层甚至肠壁全层。组织学上,
类癌细胞较小,细胞大小形态较一致,核染色质颗粒较细,胞质较少,淡染。一类为典型的
类癌,细胞排列呈岛状、梁索状、条带状、实性团块状或菊形。间质多少不一,常呈透明
变性,大肠的
类癌多属此型;另一类为腺型
类癌,癌细胞形成腺体,腔内可见PAS阳性的分泌物,有时还可见印戒细胞,此型
类癌少见。此外,
类癌细胞可分泌各种激素,如5-HT,ACTH,VIP等,有的患者可出现
类癌综合征。
上述组织学分型并无重要的临床意义,
【病因】
病因:大肠癌的病因像其他癌瘤一样,至今尚未明了,但已注意到下列因素可能有关。
1.遗传因素 总大肠癌的危险在普通人群为1/50,患者第一代亲属患癌的危险增3倍为1/17,一代亲属中如有二人患癌,则危险升至1/6。这种家庭遗传性在结肠癌比直肠癌更为常见。
2.饮食因素 一般认为高动物蛋白、高脂肪和低纤维饮食是大肠癌高发的因素。进食脂肪多,胆汁分泌也多,随之胆酸分解物亦多,肠内厌氧菌酶活性也增高,而致肠内致癌原、促癌原形成增加,导致大肠癌发生。例如,厌氧的梭形芽孢杆菌可将脱氧胆酸转变为3-甲胆蒽,后者已证实为致癌物质。
3.大肠非常性疾患 据估计有3%v5%的
溃疡性结肠炎发生
大肠癌。
溃疡性结肠炎史20年,发生
癌变12.5%;30年时,达40%。有人认为,15%v40%
结肠癌起源于结肠多发性息肉,其癌前期病程为5v20年。
腺瘤可以
癌变,直径1cm者
癌变率0.9%,直径2.5cm以上有12%
癌变。
腺瘤数目愈多,
癌变机会愈多,且摘除后易复发而
癌变。故中年期患
大肠腺瘤,进入耉年期后须积极治疗,防止
大肠癌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