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
1.耉年
心肌梗死的二级预防 耉年
心肌梗死的二级预防是指AMI后的长期治疗。20多年以来,AMI在原有的CCU监护治疗基础上开展了溶栓疗法BPTCA,使AMI近期住院病死率从30%左右降至5%左右。AMI的二级预防,主要是指:
①防治
心肌梗死的二级预防目的是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降低病死率。措施包括药物和非药物。非药物预防是指通过改变患者生活方式,如戒烟,控制饮食达到降低体重和调节血脂异常、适当增加体力活动等。药物预防包括:抗
心肌梗死二级预防中亦有报道。90年代以来国外进行大规模多中心的双盲随机试验,对
心肌梗死若无相应的禁忌证,应尽早启动—ABC―程序A(Aspri,ACEI)、B(Beta Bloker)、C(Cholesterol Lowering)。这些现代疗法,能明显减低病死率及
冠心病事件,改善临床预后,疗效肯定而显著。
阿司匹林主要通过抑制血小板内的环氧化酶,使TXA2生成受阻,血液中多种成分如ADP、5-羟色胺、凝血酶和胶原等均可通过激活血小板使TXA2生成增加,所以阻断TXA2生成,在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释放方面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小剂量阿司匹林可明显抑制TXA2的生成,而对PGI2的生成抑制较小,故耉年
心肌梗死长期二级预防已选择小剂量,即50v150mg/d。
ISIS-2、PARIS和AMIS等临床实验证实了阿司匹林在
心肌梗死二级预防中的作用。1994年发表的抗血小板临床实验荟萃分析了5.4万例试验结果,阿司匹林可使心血管事件减少25%。抗血小板试验协作研究对可疑
急性心肌梗死或陈旧性
心肌梗死患者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大系列对照试验显示,阿司匹林可减少非致命性
心肌梗死约1/3。国外的临床试验报道,阿司匹林剂量多在75v325mg/d,大剂量阿司匹林可使TXA2和PGI2合成均受抑制,前列环素的抑制作用将抵消阿司匹林抑制TXA2的作用。
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于1986v1989年进行了小剂量阿司匹林二级预防再梗死的临床对照试验,最早提出了国人预防再梗死的阿司匹林最小剂量。该研究搜集了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27例,随机分为阿司匹林组216例,每人服阿司匹林50mg和对照组211例,分别随诊了6.8v32个月和7.7v33.7个月。研究结果显示女性患者在病死率和再梗死发生率方面两组无显著性差异,男性患者阿司匹林组较对照组再梗死的发生率减少65%,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提出阿司匹林50mg可作为国人男性预防再梗死的最小剂量。阿司司林作用的性别差异可能是因为其对环氧化酶的抑制受性激素水平的影响。
美国医生健康研究显示,阿司匹林隔天服325mg,降低
心肌梗死发病在清晨4v10时最明显,减少59.3%,其余时间仅降低34.1%。这与血小板聚集性昼夜节律性变化一致,在清晨血小板聚集性增高,
急性心肌梗死在这段时间发病较高,阿司匹林抑制了血小板聚集性,因而
心肌梗死在这段时间发病减少最明显。
噻氯匹定(抵克力得)为另外一种抑制血小板聚集性的药物,其作用机制和特点:
①抑制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受体之间附着,抑制血小板之间纤维蛋白原桥形成;
②激活腺苷酸环化酶而增加血小板内cAMP浓度,后者抑制钙离子活化,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
③不抑制环氧化酶,对血小板TXA2和内皮细胞PGI2生成均不产生影响;
④抑制多数诱导剂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噻氯匹定的应用范围同阿司匹林,剂量为250mg,2次/d,1v2周后改为250mg,1次/d。噻氯匹定在预防再梗死中作用显著,对阿司匹林有禁忌证或病情较重者,可代替阿司匹林。阿司匹林与噻氯匹定合用对防止急性闭塞和慢性再狭窄有一定疗效。而双嘧达莫、磺吡酮在
心肌梗死二级预防中作用尚不清楚。
长期口服抗凝剂对降低耉年
心肌梗死后的死亡率和再梗死率有益。华法林通过抑制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
Ⅰ、
Ⅱ)的合成而降低血液高凝状态,华法林在耉年
心肌梗死后的二级预防中是阿司匹林有效抗
血栓形成的替代药物,多用于前壁或心尖部
心肌梗死、左心室功能不全伴或不伴附壁血栓以及存在心房纤维颤动的患者。
WARIS试验观察了
心肌梗死长期口服华法林治疗的效果。平均随访3年后,抗凝治疗组死亡率和非致命性再梗死率分别降低24%和34%,致命性再梗死的发生率降低55%。ASPECT试验显示,抗凝治疗使再梗死减少53%,但在降低总死亡率方面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SPRS试验观察了抗凝治疗对耉龄患者的影响,入选对象为878名>60岁,并于
心肌梗死后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入选后随机分为继续抗凝治疗组和安慰剂组,2年后抗凝治疗组与对照组病死率(7.6%比13.4%,
P<0.017)和再梗死率(5.7%比15.9%,
P<0.0001)均明显降低。
新一代抗血小板和抗凝制剂,血小板膜GP?b/?a受体拮抗剂如C7E3Fab,为血小板膜糖蛋白受体拮抗剂,血小板激活后,血小板膜GP?b/?a受体的构象改变,成为高亲和力受体,与纤维蛋白原等成分紧密结合,从而通过纤维蛋白原使血小板聚集在一起,从而达到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2)?-受体阻滞药:?-受体阻滞药是目前公认的用于耉年
心肌梗死后二级预防的有效药物,能有效降低
心肌梗死后非致命性再梗死和猝死发生率以及心脏总病死率。
大量临床试验证明?-受体阻滞药可平均降低
急性心肌梗死后第1年病死率25%v35%。瑞典的研究表明,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注射美托洛尔15mg后改为每天口服200mg,1周病死率降低36%,一项大规模多中心研究中,
急性心肌梗死3天内开始给予?-受体阻滞药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后1年内总病死率和(或)猝死率下降25%,其中的一些研究还显示?受体阻滞药可降低
急性心肌梗死复发率。另有研究表明,
急性心肌梗死
胸痛发作12h内,静脉注射?-受体阻滞药,发病后1周病死率下降15%,
急性心肌梗死后3v28天口服无内源性拟交感神经活性的?-受体阻滞药,
急性心肌梗死后1年病死率下降30%。1次或多次
急性心肌梗死发作后存活患者,尤其伴左室射血分数低下、持续存在心肌缺血和无症状频发复杂
室性期前收缩者,是猝死和再发梗死的高危人群,研究表明,
急性心肌梗死后预防性给予?-受体阻滞药治疗可显著提高其2年生存率。
?-受体阻滞药的应用原则:
①尽早应用,早期静脉给药,随后持续口服;
②从最小剂量开始逐渐缓慢递增,直至病人达到最大耐量为止;
③长期维持。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监测心率、
血压变化及剂量个体化差异,尤其耉年人剂量更应相应减少。适应证包括:
①AMI急性期有一过性致命性快速
心律失常和泵功能异常(IVEF<40%);
②合并梗死后
心绞痛、
高血压患者;
③出院前24h
动态心电图监测发现有复杂室性
心律失常的高危患者。凡有以上AMI并发症的高龄患者疗效更好。禁忌证:有
低血压、心动过缓、严重
充血性心力衰竭、AVB和阻塞性肺疾病患者。
?-受体阻滞药对耉年
心肌梗死后二级预防作用机制包括抗心肌缺血、降低心肌耗氧量、延长心肌灌注时间、避免心肌缺血时局部心肌儿茶酚胺释放、预防
心律失常和抗血小板聚集、部分增加迷走神经张力、减慢心率、降
低血压和心肌收缩力、减少对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冲击,因而减少斑块损伤、破裂。使内膜下心肌血流量增加,改善心室壁局部异常节段运动及左室功能。
(3)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近年临床试验表明耉年
心肌梗死给予适当的ACEI治疗,对减少
心肌梗死后死亡危险性、降低总病死率、预防
心力衰竭进一步恶化和改善左心室功能是安全和有效的。
AMI ACEI治疗临床试验中,SAVE(采用卡托普利),SOLVED(采用依那普利)和AIRE(采用雷米普利)试验显示,治疗组再发
心肌梗死危险下降21%,发生不
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