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甲状
腺癌 (thyroid carcinoma)是最常见的
甲状腺
恶性肿瘤,是来源于
甲状腺上皮细胞的
恶性肿瘤。约占全身
恶性肿瘤的1.3%v1.5%,且近年有增长趋势。除
髓样癌外,绝大部分甲状
腺癌起源于滤泡上皮细胞,按病理类型可分为乳头状癌(60%)、滤泡状
腺癌(20%)、
未分化癌(15%)、
髓样癌(7%)。其中乳头状癌较早出现颈
淋巴结转移,但预后较好;滤泡状
腺癌
肿瘤生长较快,属中度恶性,易经血运转移;
未分化癌预后很差,平均存活时间3v6个月。而临床上甲状
腺癌与
甲状腺腺瘤或
结节性甲状腺肿有时不易鉴别,处理亦感到困难,故需加以重视。此外,还可有淋巴系统
恶性肿瘤或转移癌,也有少见的
甲状腺原发性
鳞状细胞癌、甲状
腺肉瘤及恶性
畸胎瘤等。甲状
腺癌中以乳头状癌在临床上较为多见。
甲状腺癌是最常见的内分泌恶性肿瘤,占全部恶性肿瘤的1.1%。甲状腺癌死亡率低,约占所有肿瘤死亡的0.2%。文献报告甲状腺癌5年相对生存率达95%。甲状腺癌的病理分类主要有四种:
1.乳头状癌 是最多见的甲状腺癌,约占甲状腺癌的60%~80%,恶性程度低,一般为单发病灶。主要转移至颈淋巴结,多见于年轻人。
2.滤泡状癌 恶性中度,多见于中年人。病灶多为单发。主要转移为血行转移,约占甲状腺癌的20%。
3.未分化癌 恶性度高,很早转移至颈部淋巴结,也经血行转移到骨和肺。常见于老年人。发病率较低,约占甲状腺癌的5%。
4.髓样癌 起源于甲状腺滤泡旁细胞(C细胞),可分泌大量降钙素,组织学虽呈未分化状态,但生物学特性与未分化癌不同,恶性程度中等。较早可出现颈淋巴结转移,晚期可有血行转移,约占甲状腺癌的5%~l0%。
甲状腺癌(thyroid carcinoma)是最常见的甲状腺恶性肿瘤,约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除髓样癌外,绝大部分甲状腺癌起源于滤泡上皮细胞。按肿瘤的病理类型可分为:
1.乳头状癌 约占成人甲状腺癌的60%和儿童甲状腺癌的全部。多见于30~45岁女性,恶性程度较低,约80%肿瘤为多中心性,约1/3累及双侧甲状腺。这一点对计划治疗十分重要。较早便出现颈淋巴结转移,但预后较好。
2.滤泡状腺癌 约占20%,常见于50岁左右中年人,肿瘤生长较快属中度恶性,且有侵犯血管倾向,33%可经血运转移到肺、肝和骨及中枢神经系统。颈淋巴结侵犯仅占10%,因此病人预后不如乳头状癌。
3.未分化癌 约占15%,多见于70岁左右老年人。发展迅速,且约50%早期便有颈淋巴结转移,高度恶性。除侵犯气管和(或)喉返神经或食管外,还能经血运向肺、骨远处转移。预后很差。平均存活3~6个月,一年存活率仅5%~15%。
4.髓样癌 仅占7%。来源于滤泡旁降钙素(calcitonin)分泌细胞(C细胞),细胞排列呈巢状或囊状,无乳头或滤泡结构,呈未分化状;瘤内有淀粉样物沉积。可兼有颈淋巴结侵犯和血行转移。预后不如乳头状癌,但较未分化癌好。
总之,不同病理类型的甲状腺癌,其生物学特性、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均有所不同。
】描述为:">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病理分型标准,将甲状腺癌分为乳头状腺癌、滤泡癌、髓样癌和未分化癌。
根据天津市肿瘤医院资料,1954--2000年收治甲状腺癌3274例,其中乳头状癌2578例,占78.74%;滤泡癌376例,占11.48%;髓样癌201例,占6.13%;未分化癌119例,占3.6%。
1.定义 甲状腺癌(thyroid carcinoma)是最常见的甲状腺恶性肿瘤,由多种不同生物学行为和病理类型的肿瘤形成。除髓样癌外,绝大部分起源于滤泡上皮细胞。
2.病因学及危险因素与甲状腺癌发生有关的因素包括:
①部分癌基因及生长因子的调控异常;
②电离辐射的影响;
③缺碘;
④性别和女性激素;
⑤家族因素;
⑥甲状腺增生性疾病。
诊断思路
(一)病史要点
甲状腺癌多缺乏明显的恶性表现,患者多无自觉不适,故一般就诊较晚。多数患者以甲状腺结节或肿块就诊。少数患者可伴有甲亢,而有甲亢的相关表现。瘤体和肿大的淋巴结可压迫邻近的组织、器官而引起相应的症状,如气管、食管、喉返神经、颈交感神经节引起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吞咽困难、声音嘶哑及Horner综合征等(表现为同侧瞳孔缩小、上眼睑下垂、眼球内陷、同侧头面部无汗等)。颈丛浅支受损时,病人可有耳、枕、肩等部位疼痛。髓样癌可分泌降钙素、前列腺素、肠血管活性肠肽、血清素和ACTH,可引起面部潮红、心悸和腹泻症状。有的病人甲状腺肿块明显,而以颈、肺、骨骼的转移癌为突出症状。因此,当这些部位有原发灶不明的转移癌存在时,应仔细检查甲状腺。
(二)查体
1.甲状腺肿块 甲状腺发现固定而较硬的无痛性肿块,质地较硬,或为软胶性硬度。病变多在两叶,少数在峡部,多为单发,少数为多发或累及对侧。一般活动度尚好,少数与周围组织如气管粘连者活动度差。瘤体较大时可伴有囊性改变。
2.淋巴结肿大 甲状腺癌出现颈淋巴结转移者较常见,有的患者瘤体较小而难以触及(直径1cm),常以淋巴结转移为首要症状就诊。
甲状腺癌(thyroidcarcinoma)是最常见的甲状腺恶性肿瘤,约占全身恶性肿瘤的l%。除髓样癌外,绝大部分甲状腺癌起源于滤泡上皮细胞。
临床表现:甲状腺癌早期临床表现不明显,患者或家人与医生偶然发现颈部腺癌的特征之一。还可发生颈部腺癌中最常见的病理类型,占成年人甲状腺癌的60%~70%和儿童甲状腺癌的70%。腺癌低。如果严格按照病理学的诊断标准,约2/3的腺癌中,85%为乳头状癌。由于恶性程度较低,人与癌瘤并存的病程可长达数年至十数年,甚至发生肺转移后,仍可带瘤生存。
(2)临床表现:甲状腺乳头状癌表现为逐渐肿大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患者没有甲状腺功能的改变,但部分患者可出现甲亢。
颈部体检时,特征性的表现是甲状腺内非对称性的肿物,质地较硬,边缘多较模糊,肿物表面凹凸不平。若肿块仍局限在甲状腺的腺体内,则肿块可随吞咽活动;若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甲状腺区域、或通过甲状腺峡部上方的哨兵甲状腺素的功能,成为甲状腺切除术后体内甲状腺素的唯一来源。甲状腺滤泡状癌的临床特点 滤泡癌发展也比较慢,特点是血行播散快,多有远处转移,可到骨组织及肺、肝等部位,由于其组织细胞学近似甲状腺滤泡结构,可具有吸碘功能,因此,少数病人可表现为甲亢,吸131I率升高,晚期甲状腺滤泡状癌的可靠指标是血管和包膜侵犯,以及发生远处转移。手术时,可完整切除病灶的病例约为1/2~2/3。
(1)发病特点: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中老年人较多,发病的高峰年龄为40~60岁。女性约3倍于男性。可能部分甲状腺滤泡状癌的病例是甲状腺滤泡性甲状腺的肿物,肿物甲状腺的活动度较好,甲状腺邻近的组织后则固定。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压迫症状,表现为甲状腺滤泡状癌易发生血行转移,部分患者可能以转移症状,如股骨、脊柱的病理性甲状腺滤泡状癌较多侵犯血管,可以发生局部侵犯和经血道远处转移,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相比,发生颈部和纵隔区域的甲状腺滤泡状癌的转移灶常保留摄碘的功能,可有利于口服核素碘后,通过内照射进行放射治疗。有些转移灶可分泌甲状腺激素,甚至可过度分泌甲状腺激素。
3.甲状腺甲状腺C细胞起源于神经嵴,与肾上腺髓质细胞、肠的嗜铬细胞、胰岛细胞、垂体的促皮质细胞和促黑色素细胞等为同一起源,即所谓APUD细胞(amine precursor uptake and decarboxylation cell)。大部分的甲状腺甲状腺甲状腺甲状腺甲状腺甲状腺的甲状腺甲状腺肿物坚实,边界不清,表面不光滑。散发型的患者多为一侧甲状腺肿物,而家族型及MEN2的患者可为双侧甲状腺肿物。本病的早期,肿物活动较好,晚期侵犯了邻近组织后则较为固定。此时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压
1.多数病例早期表现为颈前区孤立性实性腺癌伴区域腺癌同侧,也可在双侧同时出现。
7.腺癌发生肺、肝、骨、脑等远处转移时,可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
腺癌的可能。腺瘤综合征(MEN-
Ⅱ)的可能。对合并家族史和出现腹泻、颜面潮红、低血钙时注意不要漏诊。
实验室检查:
1.生化检查 血清生化检查有助于甲状腺癌的诊断及术后随访。
(1)甲状腺疾病的活动期,如单纯性甲状腺肿、结节性甲状腺肿、甲亢、亚急性甲状腺炎、甲状腺瘤及甲状腺癌等,均可发现血清TG升高,故TG不能作为甲状腺癌而全切除甲状腺,或虽有甲状腺残存,但131I治疗后甲状腺不再存在,应不再有TG,若经放射性免疫测定,发现TG升高,则表明体内可能有甲状腺癌的复发或转移。此时,TG可作为较具有特异性的甲状腺癌复发或转移。如为甲状腺叶切除,仍有甲状腺残留,则检测TG仅能作为参考,而不如前者的效用大。测定TG前应停止服用甲状腺片(T4或L-T4),以免干扰检查结果。
(2)甲状腺组织中甲状腺髓样癌患者血清甲状腺髓样癌和转移的甲状腺功能检测:甲状腺癌患者都应进行甲状腺功能检测,包括血浆PBI,血清T3、T4、FT3、FT4、TSH及TGA、TMA等。
2.甲状腺癌病理检查 对于针刺检查,可能对癌造成扩散,因而不主张广泛采用,最好是进行开放性甲状腺组织活检,有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用细针穿刺甲状腺肿物,抽得微量细胞后涂片,进行甲状腺肿块伴有颈甲状腺乳头状癌转移。FNAC对诊断甲状腺滤泡状癌比较困难,可判断为滤泡性甲状腺癌的最佳办法。但因检查的主观性,FNAC的准确性依赖于训练良好、经验丰富的病理学家。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和现代甲状腺肿物的良恶性成为可能。
在所有非遗传性甲状腺癌的一级亲属患病率最高,可高达8.6%,提示甲状腺癌的发病机制涉及某些基因的异常。但目前尚未发现特异的基因,或信号传导因子的异常与某一种或几种甲状腺癌有关,也没有良好的生物学标志物可供诊断或判断预后。Huang等用基因芯片的方法研究了已知和未知的12000个基因的表达情况,检测8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标本时发现,8例均有24个基因的表达增高(>2倍),包括与乳头状癌有关的MET、DPP4等基因,也有一些以往认为与甲状腺癌无关的基因,如CIT-ED1;表达减少的基因有8个,主要是与甲状腺功能有关的基因(如TPO)和抑癌基因(如BCL2),并认为可用作基因诊断的候选基因是N33、DPP4、CITED1和CHI3L1。但究竟哪些基因可以真正成为甲状腺癌基因诊断的工具,尚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日本的Takano等进行了一个比较深入的甲状腺癌基因诊断的系列研究,经针吸活检RT-PCR(aspiration biopsy RT-PCR,ABRP)检测甲状腺乳头状癌和未分化癌的癌胚甲状腺乳头状癌,而未见于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和其他甲状腺病变,而且OnfFN与正常甲状腺乳头状癌和未分化癌的OnfFN/TG>0.1,而良性甲状腺病和甲状腺滤泡状腺癌的OnfFN/Tg<0.06。作者认为其准确性与甲状腺癌,RET重排的形式至少有15种,RET/PTC1和RET/PTC3最常见。在散发性的甲状腺乳头状腺癌中RET重排可能超过50%,所以检测RET/PTC有助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诊断。Tallini认为检测外周血TG、甲状腺超氧化酶和RET/PTCl有助诊断甲状腺癌。另外,甲状腺髓样癌中存在不同的RET基因的特异性点突变,通过检测这些点突变也有助于诊断髓样癌。
端粒酶与细胞的永生化有关,在恶性甲状腺癌病人可在检测到端粒酶的活性,而良性甲状腺病变仅为14%,因而在FNAC的基础上检测甲状腺癌细胞可检测到galectin-3的表达,瘤旁组织或良性甲状腺癌的细胞质和胞核同时有galectin-3阳性染色,而滤泡性腺瘤仅部分胞核有阳性染色,用于诊断乳头状癌的敏感性100%,特异性89.65%;诊断滤泡状腺癌时敏感性为82.35%,而特异性为89.65%,因而认为,检测细胞质中galectin-3的表达是术前诊断DTC的简单、可靠和经济的方法。其他见于用于甲状腺癌诊断的基因还有DPPIV(CD26)、CD15、CD97、TPO等。
其他辅助检查:甲状腺癌的甲状腺不显像,巨大甲状腺可以显示软组织的轮廓和钙化阴影。良性甲状腺的关系,甲状腺良性甲状腺肿可使甲状腺癌浸润甲状腺癌表现为甲状腺内的边界较模糊、不匀质的低密度区,有时可以看到钙化点。除观察甲状腺癌平扫检查可发现有不规则形态的分叶状肿块,常常突出于甲状腺区以外。病灶混杂,密度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还可发现有转移灶。甲状腺增强扫描可发现肿块不均匀强化,其中囊性变与坏死区可无强化,晚期癌转移至肺,颅内及骨也可显示,可对病人预后进行评价。
3.B超和彩色多普勒甲状腺癌结节的包膜不完整或无包膜,可呈蟹足样改变。内部回声减低、不均质,可有砂粒样钙化,多见于乳头状癌,较少出现囊肿的图像。甲状腺包膜或颈内静脉时,表现为甲状腺包膜或颈内静脉回声中断,若转移至颈内静脉内出现低、中或强回声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显示点状或条状的血流信号。
4.核素检查 甲状腺有吸碘和浓集碘的功能,放射性碘进入人体后大多数分布在甲状腺内,可以显示甲状腺形态、大小以及甲状腺结节的吸碘功能,并可测定甲状腺的吸碘率。以明确诊断。甲状腺滤泡癌及乳头状癌均具有一定的摄取131?的功能,但是,也有部分甲状腺癌的摄取131I功能很差,还应采用其他方法。目前国内常用的甲状腺显影剂有131I和99mTc。近年来应用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摄影术(single photon emission tomography,SPECT)诊断甲状腺静态成像:可以显示甲状腺位置、形态和大小,以及甲状腺内放射性分布情况,并可显示甲状腺的成像一般呈均匀分布,右叶小而左叶稍大。可用于诊断异位甲状腺和寻找有功能甲状腺癌转移灶。任何甲状腺外的浓集区,均应考虑甲状腺转移癌。
根据甲状腺结节的功能状况,可分为:
①热结节,图像中结节显像呈密集影,明显高于正常甲状腺组织,多数为功能自主性腺瘤,但少数亦可为癌。
②温结节,图像中结节组织聚集的显像剂接近正常甲状腺组织,一般多为甲状腺瘤,但少数亦可为癌。
③冷结节,结节部位无聚集显像剂的功能,图像表现为结节部位的放射性分布缺损,常见于甲状腺癌。但甲状腺囊肿,甲状腺瘤等良性病变亦可显示冷/凉结节。甲状腺成像图中热、温及冷结节分类,仅说明结节组织对131I和99mTc摄取的功能状态,而与结节的良恶性无直接联系,不能作为甲状腺恶性甲状腺功能成像:甲状腺癌组织血管增多,血流加快,因而可用99mTc作显影剂进行甲状腺结节进行鉴别诊断。动态成像时,正常甲状腺在16s左右开始显像,并逐渐增强,22s左右达峰值。而甲状腺癌结节在14v18s显影,16s达高峰,如为甲状腺良性肿物,甲状腺结节在30s内不显影。
5.甲状腺磁共振显像检查(MRI) 高分辨甲状腺癌,主要是看甲状腺癌对于邻近淋巴结等部位的侵犯,以及术后复发的评价等。
1.常规见检查
(1)实验室检查
1)血TSH、FT3、FT4:虽然绝大多数甲状腺功能是正常的,但有的甲状腺腺瘤和ji 可伴有甲亢,需进行血中有关激素测定。
2)血青甲状腺髓样癌有特异性的重要意义。
3)甲状腺癌相关基因检测对甲状腺癌诊断有参考价值。
4)TSH:外源性的重组人TSH(rhTSH)用于对甲状腺癌病人进行随访和复查,可以减少伴随自暂时甲状腺功能低减状态的影响。目前rhTSH仅于诊断,在有些情况下,它的应用也i r为以后的放射性碘治疗做准备。
5)甲状腺活动增加的疾病中,如甲状腺肿Graves病、亚急性甲状腺炎、甲状腺腺瘤及甲状腺 吾,均可测得HTg的升高。在甲状腺癌已行全甲状腺切除,或虽有甲状腺体残存,但已用过131I体内切除时,若再出现HTg的升高,则表明体内有癌复发或转移,可作为较具特异性自 甲状腺B超:甲状腺癌超声图像很复杂。典型的甲状腺癌回声较正常组织低,形状不规则,无 明显包膜,周围可见蟹足样浸润的实质性肿块。血流丰富、边界不清、内部回声不均匀,后 方回声减弱,瘤体内常见钙化强回声。在部分病例中可见小无回声液化区。晚期甲状腺癌在超声上难以诊断,易造成误诊:
①体积较小的早期病灶多表瑚为境界清 的孤立性结节,内部回声均匀,形状规则可见薄膜回声,与良性结节难以鉴别。
②在原甲状腺良性病变如结节性甲状腺肿、乔本甲状腺炎、弥漫性甲状腺病变等基础上并发癌变, 声像图上易原病变表现为主,而掩盖癌结的表现。
③同一甲状腺叶良性甲状腺癌较为可靠的征象。甲状腺周围器官侵犯是诊断甲状腺癌的肯定征象。
3)磁乓振(MRI):能够较好地显示小病灶、病灶形态改变及甲状腺癌的MRI特征性改变,甲状腺癌的重要指征。
4)放射性核素诊断:目前主要采用甲状腺静态成像和甲状腺功能成像。甲状腺静态成像是利用E j状腺组织能特异性摄取131I和99mTcO4 的特性,在静脉注射后,用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 要摄影术(SPECT)采集平片,以显示甲状腺位置、形态和大小、甲状腺内放射性分布情况。影像图中的热、温、冷结节说明结节组织摄取131I或99mTcO4的功能状态。甲状腺癌多表现为7冷结节,但甲状腺囊肿、腺瘤等良性病变也可以表现为冷结节。少数甲状腺瘤也可以表131I为热结节。甲状腺功能成像是基于甲状腺癌组织中血流丰富,用99mTcO 作为显像剂时,通过甲状腺显像时间来鉴别。正常甲状腺在16秒左右开始显像,以后逐渐增强至22秒左右达峰值。异常甲状腺成像时间:
① 甲状腺癌时,14~18秒甲状腺结节显影,16秒达高峰;
② 甲状腺良性肿物,30秒内甲状腺结节均不显影。
(3)病理学检查
1)细针穿刺细胞学诊断(FNAB):B超引导下的针吸活检是一种简单快速有效的诊断方法,甲状腺细胞学诊断的敏感性为65%~98%(平均83%),特异性为72% ~100% (平均92%)。总体而言,有经验的穿刺和甲状腺癌、甲状腺髓样癌、未分化癌、桥本甲状腺炎、亚急性甲状腺炎等具有可靠的诊断价值,因这些病变都具有特征性的细胞学表现。对甲状腺癌的早期诊断及术前确诊及手术方式的选择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诊断滤泡状甲状腺肿块手术切除后病理检查对术前不能明确诊断及进一步确证诊断的重要方法。
2.其他检查PET/CT,在确诊原发灶后,PET/CT有助于一次全面了解估测潜在区域甲状腺内
T2 甲状腺内
T3 甲状腺内或任何甲状腺外侵(如胸骨甲状肌或甲状腺周围软组织)
T4甲状腺包膜,侵及皮下软组织、喉、甲状腺腺体内的未分化癌——手术可切除
T4b 甲状腺外侵犯的未分化癌——手术不可切除
N—— 区域气管前、气管旁和喉前/Delphian淋巴结)
Nlb 转移至单侧、双侧或对侧颈部或上纵隔淋巴结
M——远处转移
MX 远处转移无法评估
M0 无远处转移
M1 有远处转移
pTNM病理分类:pT、pN、pM分类与T、N、M分类相同。pN0切取的颈部标本在行组织学检查时应至少包含6枚淋巴结。如果淋巴结检查未见癌细胞,但受检淋巴结数目达不到常规要求时,该病理分类为pN0。
2.TNM分期对于乳头状癌、滤泡状癌和间变/未分化癌,建议使用不同分期。
(1)乳头或滤泡状癌(45岁以下)
工期 任何T 任何N M0
Ⅱ期 任何T 任何N M1
(2)乳头或滤泡状癌(45岁、45岁以上)及髓样癌
工期T1 NO M0
Ⅱ期T2 NO M0
Ⅲ期T3 NO M0
ⅣA期 T1、T2、T3 Nla M0
T1、T2、T3 Nlb M 0
T4a NO、N1 M 0
ⅣB期T4b 任何N M0
ⅣC期 任何T 任何N M1
(3)间变癌(所有间变癌都属
Ⅳ期)
ⅣA期T4a 任何N M0
ⅣB期T4b 任何N M0
Ⅳc期 任何T 任何N M1
【预后】
疗效判断标准
一、治愈标准根治术后切口愈合,无并发症。
二、好转标准
(一)姑息性切除后,切口愈合,无并发症。
(二)药物或核素治疗后,病情稳定。
临床诊疗指南--肿瘤分册。中华医学会,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肿瘤科疾病诊断流程与治疗策略
临床疾病——诊断与疗效判断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