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
肠结核的治疗目的是消除症状,改善全身情况,促使病灶愈合及防止并发症发生,
肠结核早期病变是可逆的,因此应强调早期治疗;如果病程已至后期,即使给予合理足时的抗结核药物治疗,也难免发生并发症。
1.休息与营养?机体抵抗力的降低是结核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合理的休息与营养应作为治疗的基础。以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对活动性
肠结核须卧床休息,积极改善营养,必要时宜给静脉内高营养治疗。
2.抗结核化学药物治疗?抗结核药物多达十几种。一般认为,抗结核药物可分为杀菌药和抑菌药两大类。前者指在常规剂量下,药物在机体内外的浓度高于在试管内最低抑菌浓度10倍以上,否则是抑菌药物。有人也习惯于将抗菌作用较强而副作用小的药物划为一线药,其余均划为二线药。1987年全国
结核病防治工作会议规定的一线药物有
异烟肼、
链霉素、对氨柳酸钠、
氨硫脲。1992年国际防痨协会/世界卫生组织研究小组主张将
异烟肼、
利福平、
吡嗪酰胺、
链霉素,
氨硫脲和
乙胺丁醇列为抗结核的主要药物。
药物临床运用应坚持早期、联用、适量、规律和全程使用敏感药物的原则,
化疗方案视病情轻重而定,过去一般以
链霉素、
异烟肼,对氨柳酸钠为首选,进行长程标准
化疗,疗程在1v2年。目前为使患者早日康复,防止耐药性的产生,多采用短程
化疗,疗程为6v9个月。一般用
异烟肼与
利福平两种杀菌药联合。在治疗开始1v2周即有症状改善,食欲增加,体温与粪便性状趋于正常。对严重
肠结核,或伴有严重肠外结核者宜加
链霉素或
吡嗪酰胺或
乙胺丁醇联合使用,疗程同前。
(1)
异烟肼INH:本药具有强杀灭结核菌作用,列为首选和基本的抗结核药物。
①制菌作用:其试管内最低的抑菌浓度为0.005v0.5δg/ml,浓度稍高即有杀菌作用。其杀菌作用与细菌的生长繁殖有关。细菌的生长繁殖愈快,杀菌作用愈强,对静止期的细菌,作用则较差。由于INH的分子穿透性强,能穿透细胞膜进入细胞内和病变组织中,所以对细胞内外的细菌均有杀灭作用。同时,其杀菌作用也不受环境酸碱度的影响。故称之为—全杀菌药物―。其作用机制主要是抑制结核菌的脱氧
核糖核酸的合成。单一用本药时,易产生继发性耐药菌。细菌对INH产生耐药性后,由于其致病力降低。耐药菌又有不均一性(即部分细菌并不耐药)细菌的环境再发生改变(如还有其他药物环境或与其他细菌共存的情况),以及耐药菌生长繁殖时,就有可能恢复对药物的敏感性即所谓—复归―。故临床上多不因查出细菌已对INH耐药而停用本药。
②体内代谢:口服本药后,在小肠内迅速吸收,1v2h血浆浓度达高峰,半衰期约6h。INH进入人体后,主要在肝内进行乙酰化代谢。在乙酰转化酶的催化下,与乙酰辅酶A反应,脱去氨基,生成乙酰
异烟肼、异
烟酸腙型化合物而失去活性,只有一部分保留的游离INH继续保持其抗菌作用。代谢物主要经
肾脏排出。乙酰化的速度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可分为快型、中间型及慢型。白种人多为慢型,黄种人多为快型。快型较慢型者疗效稍差,但出现不良反应较少。
③不良反应:使用常规剂量时,很少出现不良反应。主要的不良反应有:
A.肝损害:常发生于耉年人或大剂量服用时,一般可出现转氨酶升高,严重者发生肝细胞性
黄疸。
B.
周围神经炎:多见于男性,大剂量服用者。表现为四肢感觉异常,腱
反射迟钝,
肌肉轻瘫,形成原因是由于INH的氨基与
维生素B6的吡哆醛缩合成腙型化合物,致体内
维生素B6排出增加,造成维生索B6的缺乏。对大剂量服用本药者加服
维生素B6可以预防
周围神经炎的发生。其他不良反应有记忆力减退、头晕、精神兴奋或嗜睡等精神症状,故有
癫痫病史者慎用,以免诱发。
此外,偶可出现男性
乳房发育。少见的过敏反应有药疹、
发热、白细胞减少等。
④用法、剂量:常规剂量为300mg/d(4v6mg/kg),间歇法用量增至15mg/kg。已证明本药在血中高峰浓度较持续抑菌浓度杀菌效果更好,故采用顿服法。
①制菌作用:对结核菌最低抑菌浓度为0.5δg/ml。在碱性环境中,对细胞外的生长代谢旺盛的结核菌有杀灭作用,但在酸性环境下,细胞内以及生长代谢低下的结核菌无作用,所以是—半杀菌药―。其作用机制主要是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②体内代谢:肌内注射后0.5v3h内血浓度达高峰,浓度可达20µg/ml,半衰期2v3h。本药易渗入胸腔及腹腔中,不易渗入脑脊液,但可由胎盘进入胎儿循环。本药绝大部分
肾脏排出,故肾功能障碍者慎用。
③不良反应:常见的过敏反应有皮疹、
发热,多发生在治疗后第2v4周。发生过敏反应时,应立即停药,否则可继续加重,甚至发生严重的剥脱性皮炎。过敏性
休克则少见,主要的毒性反应为第8对颅神经的损害,可出现头晕、恶心、呕吐、
共济失调(前庭神经损害症状)、耳鸣、耳聋(听神经损害症状)。一旦发生应及时停药,否则可造成不可逆转的神经性耳聋。为避免毒性反应的发生,要严格限制使用剂量,疗程亦不宜过长。幼儿不会诉述听力减退,在使用时须特别注意。对前庭神经损害所出现的症状,可用
泛酸钙、硫酸软骨素、
三磷酸腺苷等治疗,SM引起的常见毒性反应还有口唇周围麻木感,严重者头面部和四肢也有麻木感,局部
肌肉
抽搐。这些不良反应系因药物中所含杂质如甲醛
链霉素、甲醛链霉胍等所致。如仅有一过性的口唇麻木感,可不必停药,症状严重时要考虑停药。SM对
肾脏的损害多表现为蛋白尿及管型尿。使尿由酸性变为碱性,可减少蛋白尿的发生,不妨碍治疗。但对肾功能不良者慎用。
④用法、剂量:本药只能肌内注射,剂量不超过lg,一般成人使用0.75g/d,间歇使用时lg/d。
①制菌作用:对结核菌的最低浓度为0.02-0.5µg/ml。口服治疗剂量后血中浓度可为最低抑菌浓度的100倍。本药对细胞内外的细菌,对繁殖期或静止期的细菌都有杀菌作用,所以亦是—全杀菌药―。本药对非典型分枝杆菌也有良好的制菌作用。其作用机制是抑制结核菌的
核糖核酸合成。单一用本药时,细菌极易产生耐药性。与其他抗结核药物无交叉耐药。
②体内代谢:口服后吸收迅速而完全,2h血中浓度可达高峰,半衰期4h,有效浓度可维持8v12h。在胆汁中浓度很高,可达血中浓度的5v20倍。本药进入肠中后,部分重行吸收,再从胆汁排出。开成肝肠循环,最后由粪便和尿中排出。进食后服
肠结核的治疗目的是消除症状、改善全身情况、促使病灶愈合及防治并发症。强调早期治疗, 因为
肠结核早期病变是可逆的。
(一)休息与营养
休息与营养可加强患者的抵抗力,是治疗的基础。
(二)抗结核化学药物治疗
是本病治疗的关键。抗结核化学药物的选择、用法、疗程详见
肺结核本病的预后取决于早期诊断与及时治
(三)对症治疗
腹痛可用抗胆碱能药物。摄人不足或
腹泻严重者应注意纠正
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紊乱。对不完全性
肠梗阻患者,需进行胃肠减压。
(四)手术治疗
适应证包括:
① 完全性
肠梗阻;
② 急性肠穿孔,或慢性肠穿孔瘘管形成经内科治疗而未能闭合者;
③ 肠道大量
出血经积极抢救不能有效止血者;
④ 诊断困难需剖腹探查者。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作者:吴在德(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描述为:">
肠结核主要采用内科抗结核治疗和
支持疗法。对于有空洞或开放性
肺结核者,需经彻底治疗,待排菌停止,才能使肠道不再继续受到
感染。外科手术治疗的适应证为:并发
肠梗阻;急性肠穿孔;慢性肠穿孔形成局限性脓肿或肠外瘘;不能控制的肠道大
出血。
除急诊情况外,手术前原则上应先进行一段抗结核治疗和全身
支持疗法,特别是有活动性
肺结核或其他肠外结核的病人,需经治疗并待病情稳定后再行外科治疗。一般手术治疗的原则是:
1.小
肠结核应切除病变肠段作端端肠吻合术。如为多发性病变,可作分段切除吻合,但应避免作广泛切除,以保留足够长度的小肠。
2.回盲部结核应作右半结肠切除及回肠结肠端端吻合术。如病变固定切除有困难,可在病变肠段的近侧切断回肠,将远断端缝闭合,近断端与横结肠作端侧吻合,以解除梗阻,待以后二期手术切除病变肠袢。但应避免施行单纯回肠横结肠侧侧吻合的短路手术。
3.急性肠穿孔时应急诊剖腹,根据病人全身和局部情况,进行病变肠切除术或腹腔引流术。慢性肠穿孔形成的局限性脓肿,其周围多有紧密粘连,宜行脓腔切开引流术,待病情好转,形成瘘管后再进一步处理。
4.肠外瘘要根据病变部位,按一般治疗
肠瘘的原则,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及营养状况,更换敷料保护瘘口周围
皮肤,最后多需切除病变肠段才能治愈。
手术中,对病变周围粘连紧密、包裹成团的肠管,如无梗阻存在,不要进行广泛分离,以免损伤肠壁造成更严重的粘连、梗阻甚至
肠瘘。另外,术后都要继续行抗结核及全身支持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