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泻病 ( infantile diarrhea )
别名: 小儿腹泻病;小儿消化功能紊乱;婴幼儿腹泻;小儿腹泻;腹泻病
解释 收起

概述:在未明确病因前,大便性状改变与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统称为 腹泻病(diarrheal disease)。 腹泻病是多病因、多因素引起的一组疾病,是儿童时期发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是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全球大约每年至少10亿人次发生 腹泻,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每天大约1万人死于 腹泻。在我国, 腹泻病同样是儿童的常见病,据有关资料,我国5岁以下儿童 腹泻病的年发病率为201%,平均每年每个儿童年发病3.5次,其死亡率为0.51%。因此,对小儿 腹泻病的防治十分重要。     根据病程 腹泻病分为:急性 腹泻病(acute diarrheal disease):病程在2周以内;迁延性 腹泻病(persistent diarrheal disease)病程在2周v2个月; 慢性腹泻病(chronic diarrheal disease):病程在2个月以上。按病情分为:轻型:无 脱水,无 中毒症状;中型:轻度至中度 脱水或有 中毒症状;重型:重度 脱水或有明显 中毒症状(烦躁、精神萎靡、嗜睡、面色苍白、高热或体温不升、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等)。根据病因分为: 感染性,如 痢疾、 霍乱、 其他感染性 腹泻等;非 感染性,包括食饵性(饮食性) 腹泻;症状性 腹泻,如过敏性 腹泻;其他 腹泻病如乳糖不耐症、糖原性 腹泻等。

    小儿腹泻病(infantile diarrhea)或称腹泻病,是由多种病原、多种因素引起的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一组疾病。严重者常引起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甚至死亡。本病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尤其以2岁以下婴幼儿多见。本病以粪一口途径传播为主。可呈流行性,但多数为散发,四季均可发病。由轮状病毒感染所致者多见于秋冬季节,大肠杆菌感染等引起者以夏季多见。1998年,我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将腹泻病分为感染性(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感染)和非感染性(包括食饵性、症状性、过敏性和其他原因)两大类。本病发病机制因病因而异。据报道,有19%的小儿腹泻可能发展为慢性迁延性,预后不佳。
诊断思路
   
    (一)病史要点
    1.病史 常见于有不洁饮食史、腹泻病接触史,或有长期用药史,尤其是广谱抗生素应用史及食物过敏史的患儿。小婴儿常伴有呼吸道感染史。
    2.发病情况和症状起病可急可缓,轻者精神尚好,以胃肠道症状为主,排便每日10次以内,为黄色或黄绿色稀水便,有时伴少量黏液,量不多,偶有呕吐,无明显脱水及全身中毒症状。中至重者常急性起病,排便每日10次以上,除有较重的胃肠道症状外,还有明显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表现及全身中毒症状。
   
    (二)查体要点
    轻型腹泻患儿一般情况好,有的腹部稍有压痛,轻度腹胀,肠鸣音亢进,中、重型腹泻患儿,精神差,面色差,可伴有脱水及酸中毒表现,严重者有抽搐昏迷。低钾时腹胀明显,肠鸣音消失,肠麻痹。

    小儿腹泻或称腹泻病是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一组疾病。多为婴幼儿发病。病因分为:
   
    ①感染性,如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感染所致肠炎,并将痢疾、霍乱等法定传染病单列出来;
   
    ②非感染性,如食饵性腹泻、症状性腹泻、过敏I生腹泻、其他非感染性腹泻。

1 临床表现 展开
2 病因和发病机制 展开
3 流行病学 展开
4 实验检查 展开
5 辅助检查 展开
6 诊断要点 展开
7 诊断与鉴别诊断 展开
8 预防 展开
9 治疗方案及原则 展开
10 并发症 展开
11 病程和预后 展开
12 最新进展 展开
13 诊断标准 展开
14 疗效判断标准 展开
15 诊断依据 展开
16 相关课件 展开

上海医师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沪ICP备120056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