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甲亢治疗的主要目的在于降低血中
甲状腺激素的浓度,重新建立机体正常的代谢状态。目前控制甲亢征群的基本方法有3种:
①抗
甲状腺药物及辅助药物的治疗;
②放射性碘(
131?)治疗;
③手术治疗。三者各有利弊,选择治疗方案前,必须慎重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合并症等多种因素。
1.抗
甲状腺药物(ATD)的治疗 ATD治疗目前在国内应用最广。它的优点在于剂量调整比较方便,价格低廉,无需特殊设备,治疗后持续性甲减的发生率低;缺点是疗程较长,停药后复发率高,有时可产生较严重的药物副反应。
(2)药理作用机制:此类药物的作用机制还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主要是通过抑制
甲状腺过氧化物酶的活性,起到阻止
甲状腺激素合成的作用。大致通过以下环节发挥作用:
③
丙硫氧嘧啶(PTU)还能阻止外周组织中的T
4向T
3转化。这一作用与剂量成正相关性,当剂量大于600mg/d时比较明显。
④此组药物还可轻度抑制免疫球蛋白的生成,从而使
甲状腺中的
淋巴细胞减少,血循环中的TRAb下降。
(3)体内过程和作用:硫脲类药物口服后吸收迅速,20v30min即开始出现于血中,2h内浓度达高峰;可分布于全身各组织,但以
甲状腺中的浓度最高。此药能通过胎盘,妊娠时慎用;乳汁中的浓度也高,故哺乳期禁用;主要在
肝脏代谢,约60%被破坏,部分结合
葡萄糖醛酸后排出;代谢较快,作用时间不长。
丙硫氧嘧啶(PTU)在体内的半衰期仅为90s,
甲巯咪唑(他巴唑)为6h,但血浆中的药物浓度与其作用的持续时间,关系并不密切,因为硫脲类药物是在
甲状腺内逐渐累积后发生效应的。
由于硫脲类药物只能抑制
甲状腺激素的合成而不抑制其释放,故用药后只有等
甲状腺内原已合成的激素逐渐释放、代谢以后才能发挥效能,所以通常在用药后2v3周症状才开始好转。碘剂能增加
甲状腺内激素的储量,故治疗早期用碘剂会延迟硫脲类药物起效的时间。使用硫脲类后由于
甲状腺激素减少,血中TSH的浓度会增高,因此有时会加重
甲状腺肿大和突眼症。如硫脲类过量,可能引起甲减症状。
(4)适应证:
①青少年及儿童患者;
②轻、中度甲亢;
③妊娠妇女;
④
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后复发,又不适用于放射性
131I治疗者;
⑤甲亢伴严重突眼者,可先用小剂量治疗;
⑥做手术前或放射性
131I治疗前的准备;
⑦因伴严重器质性疾病,如严重心脏病、
出血性疾病,而不能手术者。
(5)剂量与疗程:硫脲类治疗的总疗程至少为2年,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
①初治阶段:初治剂量需根据病情而定。对于症状严重或
甲状腺肿大明显者,剂量应偏大;症状较轻、TGAb和TMAb的滴度极高、突眼明显及合并妊娠者,剂量应偏小。一般而言,对不同程度的患者,
甲巯咪唑(thiamazole,tapazole,他巴唑)20v60mg/d;PTU 200v600mg/d较为适宜,均分3v4次服用。
初治阶段一般为1v3个月,症状常于2v3周开始缓解,如果服药3个月症状仍无改善时,应考虑加大剂量,并检查有无干扰因素,例如服药不规则,以及服用碘剂、
感染等应激情况。
多数患者经3个月治疗后,多食、多汗、烦躁等症状明显改善,体重渐增,但能否进入减量阶段仍需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下列条件可供参考;上述症状明显改善,
甲状腺开始缩小,颈部及心前区杂音减弱;FT
4、TT
4及T
3均降至临界范围;在停用?受体阻滞剂的情况下,静卧时心率稳定在80次/s左右。
②减量阶段:符合上述条件进入减量阶段后,可将药物剂量减少1/3,减量后观察2v4周,若病情稳定则再递减1/3,并密切观察。减量不能过急,当症状出现反跳时应适当回增剂量并稳定2v4周。
经1v3个月的减量后,若病情仍保持稳定,便开始进入维持量阶段,下列条件可供参考;甲亢的症状、体征基本恢复正常,并稳定至少2周;FT
4、TT
4及T
3均在正常范围;超敏TSH上升至正常范围;在停用?受体阻滞剂的情况下,日常生活时心率能稳定在85次/s以下。
③维持阶段:维持剂量的大小需根据个体情况而定,每个病人均可探索一个适合自己的剂量。患者可按照减量阶段的方法递减用药剂量,当减至某一剂量不能再减时(否则就出现症状反跳),即为该患者的维持剂量。实践证明,多数患者的维持量为
甲巯咪唑(他巴唑)2.5v10mg/d,PTU 25v100mg/d。维持阶段至少1年。
④停药:一般用药2年后才考虑停药,停药时须符合下列条件;各种症状、体征消失,病情稳定至少达1年;FT
4,TT
4,T
3,超敏TSH等指标皆完全恢复正常至少达1年;至少连续两次TRAb检测为阴性,两次的间隔期为3v6个月;平时所需的维持剂量
甲巯咪唑(他巴唑)<5mg/d,PTU<50mg/d。
在整个用药过程中应每隔2v3个月复查
甲状腺激素的水平,除可用于判断疗效,还用于防止硫脲类过量引起的药物性甲减;若出现甲减应及时减量。经上述系统性治疗后,多数患者能康复,但对于伴有各种并发症及病情较重的患者,必须根据具体病情综合治疗,此时医师的临床经验甚为重要。
(6)药物副反应:抗
甲状腺药物最常见的副反应为皮疹、
肝脏损害、粒细胞减少或缺乏症,其中以
粒细胞缺乏症最易漏诊,危害极大。
①硫脲类药物对粒细胞的毒副作用:此项副作用的发生率较低,但后果严重。
A.
粒细胞缺乏症:指
中性粒细胞的绝对数<0.5×10
9/L。多发生在服药后4v16周,病情凶险,预后较差,故在服药期间必须定期随访白细胞的计数和分类,初治阶段每周1v2次,3个月后每2周1次,并嘱患者在用药期间如有
发热、喉痛、
肌肉酸痛等症状,应马上复诊。一旦确诊为
粒细胞缺乏症,应立即予以严密消毒隔离,并用抗生素、促粒细胞生成药物、糖皮质激素等治疗。病情恢复后禁用硫脲类药物。
B.粒细胞减少症:较为常见。指
白细胞数<3.5×10
9/L,或
中性粒细胞<1.5×10
9/L。因为许多甲亢患者原来粒细胞就偏低,经硫脲类药物治疗后,粒细胞可进一步降低,此时应严密监测血象,必要时可减少用药剂量或改用另一种制剂。在多数情况下,粒细胞降低仅为暂时性的,以后又能回升;少数患者则会继续降低。一般情况下
白细胞数<3.0×10
9/L,或
中性粒细胞数<1.5×10
9/L时,应停药观察并采取必要措施。待粒细胞回升后,尽量避免再用硫脲类。
②皮疹:部分患者在初治阶段可出现各种不同类型的皮疹,大多数轻微。一般情况下,不必停药,可与抗
组胺药同服,如有较严重的剥脱性皮炎,必须停药并及早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③药物的其他毒性反应:较少见,包括
关节炎、肌痛、神经炎、
眩晕、血小板减少、胆汁淤积性肝炎、脱发、毛发色素异常、味觉丧失、
淋巴结和唾液腺肿大、
水肿、
结节性多动脉炎、红斑狼疮样综合征、中毒
(一)抗
甲状腺药物(ATD)
常用药物包括
甲巯咪唑(又称他巴唑)、丙基硫氧嘧啶(PTU)。后者尚具有抑制T
4 在外周组织转换为T
3的作用。全疗程一般为1.5~2.0年或更长,通常分为三个阶段:症状控制期、减量期和维持期。控制期约为1~3个月不等,使用剂量按病情轻重酌定,丙基硫氧嘧啶(PTU)约为150~600mg/d(他巴唑15~10mg/d),分3次口服;减量期约为2~4个月,每月减量100mg/d,最后减至维持量50~100mg/d(他巴唑5~10mg/d);维持期持续1年或更长。ATD的停药指征尚未明确,包括T
3抑制试验转阴、TR—Ab、TS-Ab转阴等指标。控制期和减量期应当每4周随访一次,根据临床症状和血清TSH、FT
4水平调整ATD的剂量,防止药物性甲减的发生。症状控制期和减量期可以加用左旋
甲状腺素(优甲乐)25~50μg/d,它可以预防和治疗由于ATD过量而导致的
甲状腺功能减退和
甲状腺肿大。对于突眼严重的患者也应当加用左旋
甲状腺素,预防突眼加重。ATD的主要副作用是粒细胞减少症(发生率为0.5%)和皮疹(发生率为5%)。用药期间要定期监测
白细胞数目,症状控制期每周一次,减量期每2~4周一次。白细胞低于4×10
9/L时应当加用升白细胞药物,白细胞低于3×10
9/L或粒细胞低于1.5×l0
9/L时应当停用此类药物。在早期,心律过快可酌用
普萘洛尔(心得安)10~20mg,3次/日,待症状好转后停用。
(二)放射碘治疗
无下述禁忌证者均可选择放射碘治疗:
①年龄小于25岁;
②妊娠或哺乳妇女;
③ 白细胞持续低于3×10
9/L 或
中性粒细胞低于1.5×1O
9/L者;
④严重突眼;
⑤活动性
肺结核;
⑥有严重心、肝、肾疾病;
⑦ 甲亢危象。
放射碘治疗的剂量通常按每克
甲状腺组织给
131碘70~100微居里(μCi)。具体公式是:
131碘治疗剂量=
131碘剂量×估算的
甲状腺重量×(100÷
甲状腺24小时摄碘率)。
对于重症患者、老年伴心脏病患者、
甲状腺肿大显著者(大于100g),在治疗前应当先予ATD治疗,待
甲状腺功能控制至正常后再给予放射碘治疗。
本治疗方法的主要并发症是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国外报告远期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发生率高达8O%。但是甲亢的复发率甚低。所以放射碘治疗后要定期复查
甲状腺功能。一旦发生甲减,即给予左旋
甲状腺素替代治疗。
(三)手术治疗
ATD药物无效,停药后复发,不愿继续服药者但又不伴有严重突眼、心、肝、肾、肺等严重疾患者和妊娠早(头3个月)、晚(后3个月)期者,可采用
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治疗。手术治疗前需应用ATD控制
甲状腺功能至正常。
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和
喉返神经损伤的发生率为1%左右。
1.一般治疗
(1)消除精神紧张等对本病不利的因素,予以适当休息。
(2)给予各种
支持疗法,补充足够的热卡和营养物质。
(3)注意避免含碘药物及食物。
2.抗
甲状腺药物 常用甲硫咪唑(他巴唑)、丙基硫氧嘧啶(PTU)、甲亢平。
(1)适应证:
1)症状较轻,
甲状腺轻至中度肿大病人。
2)20岁以下青少年及儿童,老年病人。
3)
甲状腺次全切除后复发,又不适用于放射性
131I治疗者。
4)手术治疗前准备。
5)辅助放射性托
131I治疗。
(2)禁忌证:
1)有压迫症状的病人。
2)高度突眼的病人。
3)妊娠和哺乳妇女。
(3)方法:他巴唑30mg/d,分3次服用,PTU300mg/d,分3次服用。可使除突眼外的所有甲亢症状减轻、减退或逐渐消失。如疗效显著,剂量可逐渐减少,疗程6~18个月。
(4)在服用抗
甲状腺药物后2~3个月,应加服
甲状腺素片,每日3O~60mg或左旋
甲状腺素25~50μg/d,避免发生因TSH反馈性增加所致的
甲状腺肿大和动脉性充血。
(5)药物反应:
1)白细胞减少。
2)药疹。
3)其他:
血清谷丙转氨酶增高、
头痛、
眩晕、
关节痛和
胃肠道症状。
服药期间应经常复查白细胞和肝功能,发现异常时应停药。
3.β-受体阻滞剂
普萘洛尔(心得安)或倍他乐克,可阻断T
4成为T
3的代谢过程,对交感神经的兴奋症状有明显抑制作用,亦可用于甲亢危象和紧急
甲状腺手术或放射性
131I治疗前的快速准备,且对急、慢性甲亢肌病也有一定效果,其剂量为心得安30mg/d,分3次口服。心动过速严重者可于睡前加服l0mg,病人心率降至正常水平后可逐渐减量乃至停药。如病人同时患
高血压或
心律失常,可用倍他乐克50~150mg/d,分3次口服。
4.碘剂
复方碘溶液适用于术前准备和甲亢危象,可减少
甲状腺充血,抑制
甲状腺素释放。
5.放射性
131I治疗
(1)适应证:
1)中度甲亢,年龄在25岁以上。
2)对抗
甲状腺药物过敏而不可续用者,或长期治疗无效,或停药后复发者。
3)
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后复发者。
4)合并心脏病、
糖尿病、严重肝或肾病有手术切除禁忌证者或不能手术者。
5)某些高功能结节的甲亢者。
6)
甲状腺内
131I转换的有效半衰期不小于3天者。
(2)禁忌证:
1)妊娠或哺乳妇女。
2)轻度甲亢者。
3)年龄小于25岁者。
4)有严重心、肺、肾衰竭或活动性
肺结核者。
5)外周血细胞在3×10
9/L以下及
中性粒细胞低于1.5×10
9/L。
6)重症浸润性突眼征。
7)甲亢危象。
8)
甲状腺不能摄碘者。
(3)治疗前注意事项:
1)服
131I前2~4周宜避免用含碘食物或药物。
2)
131I治疗前宜先用抗
甲状腺药物或心得安等控制甲亢症状。
3)常规应用
131I,治疗剂量应根据
甲状腺体大小、重量,依病人年龄和代谢程度决定。通常剂量为一次口服
131I3~4mCi。60%~70%的病人甲亢症状在一次服药后4~6周内明显缓解,如3~4个月后病情未愈时可再用一次。
6.手术治疗
(1)适应证:
1)中重度甲亢,长期服药无效,停药后复发或不宜长期服药者。
2)
甲状腺显著肿大,压迫邻近器官者。
3)结节性
甲状腺肿伴功能亢进者。
4)胸骨后
甲状腺肿伴甲亢者。
(2)禁忌证:
1)轻度甲亢者。
2)较重或发展较快的浸润性突眼症者,术后有加重的可能。
3)病人合并较重心、肺、肾、肝疾病,全身状况差不能耐受手术者。
4)妊娠早期(3个月内)及晚期(6个月以上)者。
(3)术前准备:先以抗
甲状腺药物控制症状,心率控制至<80次/分,血T
3、T
4浓度降至正常,然后再加服
复方碘溶液,每日3次,每次10滴,服用10~14天后再行手术。
(4)手术方式:常规使用
甲状腺双侧叶次全切除+峡部切除术,也可行
甲状腺次全切除术,也可行全
甲状腺切除或近全
甲状腺切除。
(5)手术并发症:
1)再
出血。
2)术后
呼吸困难、窒息、喉头
水肿、
气管塌陷。
3)喉返神经或喉上神经损伤。
4)甲状旁腺损伤或切除,引起暂时眭或永久性手足搐搦。
5)突眼加剧。
6)永久性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7)局部伤口
感染。
8)
甲状腺危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