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是缺血性卒中(ischemic stroke)的总称,包括
脑血栓形成、
腔隙性梗死和
脑栓塞等,约占全部脑卒中的70%,是脑血液供应障碍引起脑部病变。
脑梗死是由于脑组织局部供血动脉血流的突然减少或停止,造成该血管供血区的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脑组织坏死、软化,并伴有相应部位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如偏瘫、失语等神经功能缺失的症候。
脑梗死发病24v48h后,脑CT扫描可见相应部位的低密度灶,边界欠清晰,可有一定的占位效应。脑
MRI检查能较早期发现
脑梗死,表现为加权图像上T
1在病灶区呈低信号,T
2呈高信号,MRI能发现较小的梗死病灶。
脑梗死是指脑部供血中断,又无充分侧支循环代偿供血时导致的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和脑软化,而产生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群。不包括全脑性缺血和缺氧性坏死,如窒息和心跳、呼吸暂停引起的全脑病损。
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又称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ischemic stroke,CIS),是指局部脑组织因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而发生的软化坏死。常见的病因有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疾患、体循环障碍、动脉炎或血液病等。
临床分型
(一)传统分型
1.完全型:指起病6小时内病情即达高峰者,常为完全『生偏瘫,疴隋一般较严重,甚至昏迷。
2.进展型:局限性脑缺血症状逐渐进展,呈阶梯式加重,可持续6小时以上至数天。
3.缓慢进展型:起病2周后症状仍进展,常与全身或局部因素所致的脑灌流减少,侧支循环代偿不良,血栓向近心端逐渐扩展等有关。此型应与颅内占位性病变如肿瘤或硬膜下血肿等相鉴别。
4.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损(reversible ischemic neurologic deficit,RIND):曾被称作完全恢复性脑卒中,因其临床特征为缺血所致神经症状,体征一般超过24小时以上,最长者可持续存在3周,而后恢复正常,不留后遗症。实际上是一种供血较好部位的梗死,随着侧支循环的代偿而使功能得以恢复所致。
(二)牛津郡社区卒中研究分型(OCSP)不依赖影像学结果,可根据临床表现迅速分型,并提示闭塞血管和梗死灶的部位和大小,简单易行,对指导治疗、评估预后有重要价值。
1.全前循环梗死(TACI):表现为三联征,即完全大脑中动脉综合征的表现:大脑较高级神经活动障碍;同向偏盲;偏身运动和(或)感觉障碍。
2.部分前循环梗死(PACI):有以上三联征的两个,或只有高级神经活动障碍,或感觉运动缺损较TACI局限。
3.后循环梗死(POCi):表现为各种程度的椎基底动脉综合征。
4.腔隙性梗死(LACI):表现为腔隙综合征。大多是基底节或桥Nd,穿通支病变引起的小腔隙灶。
(三)CT分型按解剖部位分为大脑梗死、小脑梗死和脑干梗死。其中大脑梗死又可分为:
1.大梗死:超过一个脑叶,50mm以上。
2.中梗死:小于一个脑叶,31—50mm。
3.小梗死:16~30mm。
4.腔隙性梗死:15mm以下。
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各种原因所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 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脑梗死是CVD 的最常见类型,约占全部CVD的70% 。依据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通常将脑梗死分为脑血栓形成(cerebral thrombosis)、脑栓塞(cerebral embolism)、腔隙性脑梗死(lacuna infarct)。脑梗死的病因既有共性,不同类型之间又存在一定的差异。最常见的病因: 脑血栓形成为动脉粥样硬化和动脉炎;脑栓塞为心源性和非心源性栓子;腔隙性脑梗死为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和微栓子等。
脑梗死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一般特点和特殊的血管综合征或临床综合征。脑梗死后出现的局限神经功能缺损征象,与梗死的部位、受损区侧支循环、参与供血的动脉变异以及既往脑细胞损失情况有关。
脑梗死的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局限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是否符合某一血管综合征对临床诊断脑梗死有很大帮助。
不同类型脑梗死的治疗和预防基本原则是一致的。急性期治疗方法应依据疾病的类型、发病后的治疗时间窗、疾病的严重程度、躯体的基础疾病及并发症的不同进行选择,实施个体化治疗方案。脑梗死的预防性治疗也应依据疾病的类型、危险因素的种类,遵循循证医学的原则予以个体化的治疗。在脑梗死的治疗和预防当中, 不断追踪和评估甚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