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结肠癌(cancer of colon)是西欧、北美等发达国家最常见的
恶性肿瘤,也是我国九大常见
恶性肿瘤之一。在过去30多年的时间里,包括我国在内的多数国家或地区
结肠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在我国,因
结肠癌死亡者,男性居
恶性肿瘤死亡的第5位,女性居第6位。
从流行病学的观点看,
结肠癌的发病与社会环境、生活方式(尤其是饮食习惯、缺乏体力活动)、遗传因素有关。年龄、结
直肠息肉史、
溃疡性结肠炎及胆囊切除史也是
结肠癌的高危因素。但总体而言,
结肠癌的病因似不十分清楚。
结肠癌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恶性肿瘤。近年来其发病率呈迅速上升之势。在整个大肠癌中所占比例亦明显增高。在某些城市中结肠癌的发病率已与直肠癌相仿甚至更高。因而大肠癌在恶性肿瘤中的发病率亦随之上升,其地位日趋重要。值得注意的是绝大部分就诊病人属中后期病变,反映它对人民健康和生命的威胁。因而处理上特别强调根据结肠部位不同,临床表现有较大差异,应提高警觉,早期发现,早期诊断,积极治疗。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作者:郑树(浙江大学医学院)
】描述为:"> 结肠癌(colon cancer)是胃肠道中常见的恶性肿瘤,以41~65岁发病率高 在我国近20年来尤其在大城市,发病率明显上升,且有结肠癌多于直肠癌的趋势。从病因看半数以上来自腺瘤癌变,从形态学上可见到增生、腺瘤及癌变各阶段(图40-13)以及相应的染色体改变。随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同时存在的分子事件基因表达亦渐被认识,从中明确癌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多步骤、多阶段及多基因参与的细胞遗传性疾病。
大肠癌时从细胞向癌变演进,从腺瘤—癌序列约经历10~15年,在此癌变过程中,遗传突变包括癌基因激活(K-rαs、c-wyc、EGFR)、抑癌基因失活(APC、DCC、P53)、错配修复基因突变(HMSHI、HLH1、PMS1、PMS2、GTBP)及基因过度表达(COX-2、CD44υ)。APC基因失活致杂合性缺失,APC/β-catenin通路启动促成腺瘤进程;错配修复基因突变致基因不稳定,可出现遗传性非息肉病结肠癌(hereditory non-polyposis colon cancer,HNPCC)综合征。
结肠癌病因虽未明确,但其相关的高危因素渐被认识,如过多的动物脂肪及动物蛋白饮食,缺乏新鲜蔬菜及纤维素食品;缺乏适度的体力活动。遗传易感性在结肠癌的发病中也具有重要地位,如遗传性非息肉性结肠癌的错配修复基因突变携带的家族成员,应视为结肠癌的一组高危人群。有些病如家族性肠息肉病,已被公认为癌前期疾病;结肠腺瘤、溃疡性结肠炎以及结肠血吸虫病肉芽肿,与结肠癌的发生有较密切的关系。
结肠癌(colon cancer)是胃肠道中常见的恶性肿瘤,以乙状结肠发病率最高,盲肠其次,以下依次为升结肠、肝曲、降结肠、横结肠和脾曲。
病理分型
一、大体分型
(一)隆起型,肿瘤的主体向腔内突起,呈结节状、息肉状或菜花状隆起,境界清楚,有蒂或广基,表面坏死,脱落可形成溃疡,该溃疡较浅。
(二)溃疡型,最为常见,此型溃疡底部深达或超过肌层。
(三)浸润型,此型肿瘤以向肠壁各层浸润生长为特点。
二、组织学分类
(一)管状腺癌;
(二)乳头状腺癌;
(三)黏液腺癌占10%—20%;
(四)印戒细胞癌;
(五)未分化癌。
三、组织学Broders分级:按癌细胞分化程度分为四级。
Ⅰ级:75%以上癌细胞分化良好,属高分化;
Ⅱ级25%~75%的癌细胞分化良好,属中分化;
Ⅲ级分化良好的癌细胞不到25%,属低分化;
Ⅳ级为未分化癌。
临床分期2008年AJCC TNM分期
T:原发肿瘤。
T0:临床上未发现肿瘤。
Tis:原位癌,癌位于上皮内或侵犯黏膜层。
T1:癌肿局限于黏膜或黏膜下层。
T2:癌肿侵犯固有肌层。
T3:癌肿穿透肌层至浆膜层或侵犯腹膜外结肠周围组织。
T4:癌肿穿透脏层腹膜或侵及其他脏器或组织。
N:区域淋巴结。
NO:无局部淋巴结侵犯。
N1:1~3个淋巴结转移。
N2:4个及4个以上区域淋巴结转移。
Nx:淋巴结情况不详。
M:远处转移。
M0:无远处转移。
M1:有远处转移。
Mx:远处转移情况不详。
Dukes分期(中国1978年)
A期:肿瘤局限于肠壁。
A0:肿瘤局限在粘膜(原位癌、局灶性癌)。
A1:肿瘤侵及粘膜下(早期浸润癌)。
A2:肿瘤侵犯肌层。
B期:肿瘤穿透肠壁,侵人邻近组织结构或器官,但能切除,且无淋巴结侵犯。
C期:不论肿瘤局部浸润范围如何,已有淋巴结转移者。
C1:肿瘤附近淋巴结有转移。
C2:肠系膜上或下血管根部淋巴结有转移。
D期:远处器官如肝、肺、骨、脑等发生转移;远处淋巴结如锁骨上淋巴结或主动脉旁淋巴结有转移;肿瘤广泛浸润邻近器官已无法全部切除或形成冰冻骨盆;腹膜腔有广泛播散者。
临床表现:结肠癌多见于中老年人,30~69岁占绝大多数,男性多于女性。早期症状多不明显,中晚期病人常见的症状有结肠癌结肠癌结肠癌早期有一定的活动度及轻压痛。升、降结肠癌如已穿透肠壁与周围脏器粘连,慢性结肠癌所引起。当结肠发生完全性梗阻时,因回盲瓣阻挡结肠内容物逆流至回肠而形成闭袢性结肠癌病人不一定具备上述典型症状,其临床表现与癌肿部位、病理类型及病程长短有一定关系。以结肠脾曲为界可将结肠分为左、右两半部,两半部无论从胚胎起源、血液供应、解剖生理功能、肠内容物性状及常见癌肿类型均有所不同,故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手术方法及预后均有明显差异。
右半结肠胚胎起源于中肠、肠腔较大,肠内容物呈液态,主要功能之一为吸收水分,癌肿多为肿块型或结肠癌引起成人结肠癌可经腹部、直肠双合诊触及。同时应注意盆腔内有无转移性肿块。女病人可行腹部、直肠、阴道三合诊。
1.右侧结肠癌(盲肠、升结肠、肝曲)
(1)隐匿性、缺铁性、结肠癌(脾曲、降结肠、乙状结肠)
(1)排便习惯改变,结肠癌并发梗阻
(1)进行性腹痛,排便、排气后略有改善,伴慢性腹痛可为隐痛、恶心、呕吐少见。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作者:郑树(浙江大学医学院)
】描述为:">
结肠癌早期常无特殊症状,发展后主要有下列症状:
1.排便习惯与粪便性状的改变 常为最早出现的症状。多表现为排便次数增加、结肠癌可有一定活动度。如癌肿穿透并发结肠癌的中晚期症状,多表现为慢性低位不完全结肠癌有时可以急性完全性结结肠癌以全身症状、结肠癌是以肠梗阻、腹泻、便血等症状为显著。
实验室检查:
1.大便隐血(FOBT)试验 是结肠癌早期发现的主要手段之一。1967年Greegor首先将FOBT用作无症状人群结肠癌检查,至今仍不失为一种实用的筛检手段。FOBT有化学法和免疫法。化学法包括联苯胺试验和愈创木酚试验等,但特异性不够理想。免疫法有免疫单扩法(SRID)、乳胶凝集法(LA)、对流免疫电泳(CIE)、免疫酶标法(ELISA)及反向间接血凝法(RPHA)等,其中以RPHA较适合于大批量筛检用。RPHA敏感性63.6%,低于联苯胺法的72.7%,而特异度RPHA为81.9%,高于联苯胺法的61.7%,故RPHA作为初筛可明显减少复筛人群量,且不必控制饮食,易被普查人群所接受。
近年报道的免疫斑点法(dot-ELISA)为未来发展的一种免疫新技术,相对操作较简便,敏感性高,重复性较好,确具临床应用的前景。
2.细胞学诊断 结肠癌脱落细胞学检查方法有:直肠冲洗、肠镜直视下刷取、线网气囊擦取以及病灶处指检涂片法等。但以肠镜下明视刷取或病灶部位指检涂片较为实用,如发现恶性细胞有诊断意义。如属可疑恶性或核略大、染色质增多的核异质细胞者,不足以作最终诊断,但提示应作复查或活组织检查以确诊。尽管脱落细胞找到恶性肿瘤细胞,但确定治疗方案,仍应依据组织病理学诊断。
3.组织病理学检查 活组织标本病理检查是拟订治疗方案所必需的依据。活组织取材要点:
(1)息肉样肿物:如肿瘤较小,应将肿物全部切取送检,并应包括蒂部,如无明显瘤蒂,则应将肿物基底黏膜同时切下送检。
(2)对较大的肿物进行活检时,应注意避免钳取肿物表面的坏死组织,如有可能应尽量钳取肿瘤基底部与正常黏膜交界处的组织。必要时特别是疑有腺瘤癌变时,宜多处取材。
(3)溃疡型病灶应钳取溃疡边缘部的组织,不宜取溃疡面的变性、坏死组织。
小块活组织,在制作过程中,应尽量注意黏膜的包埋方向,以确保切片中能观察到腺管的纵切面。
4.肿瘤亦存在CEA,故CEA实为一种恶性肿瘤相关性抗原,以结肠癌阳性的比例最大,尤在肝转移者阳性率更高。有报道在20例结直肠癌中对比门静脉及周围静脉CEA水平,门静脉者明显高于周围血中的CEA水平,说明肝脏有清除CEA作用,但其机制仍未清楚。近些年来临床已广泛应用CEA测定,其临床意义归纳为2方面:
①预测预后:术前CEA可预测预后,CEA升高者复发率高,预后较正常CEA值者为差。术前增高者术后复发率为50%,CEA正常者为25%。CEA的正常值标准,根据不同标准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其预测值所得的正确指数看,以>5µg/L正确指数最高(0.43),较其他水平为更合适(表3)。故以酶标法?5µg/L为正常值标准更为恰当。
②术后随访预测复发或转移:术前CEA增高者,根治术应在6周内或1v4个月内恢复正常,仍持高不下者可能有残留,有认为在表现复发症状前10周到13个月,CEA已升高,故根治术后对CEA值增高者要严密检查与追踪随访,必要时有主张作第2次手术探查。Moertal等(1993)报道417例复发者,血清CEA测定59%增高,而在无复发的600例中16A增高,显示假阳性。CEA对肝与腹膜后转移者较敏感,而在肿瘤肿瘤基因诊断提供了可能,目前已开展的有以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片段长度多态分析(PCR-RFLP)方法,可检测到单分子DNA或每10万个细胞中仅含1个靶DNA分子的样品。在结肠癌已有以下2方面的研究与应用。
(1)测定结直肠癌及癌旁组织Ki-ras基因的突变率:有助于了解肿瘤恶性程度,为预测其预后提供参加。ras基因存在不少人类肿瘤,为一潜在的肿瘤标志。单个点突变可使ras基因变成癌基因。干月波等在我国35例结直肠癌中检得第12位密码子突变者11例(31.4%),61位突变者l例(2.9%),1例仅癌旁组织12位密码子突变,而未发现本文结肠癌中较为常见的第13位密码子Gly?AsD突变(表4)。该法可进一步研究与推广应用,对鉴别小块组织癌变与否有帮助。
(2)粪便中检测突变Ki-ras基因:干月波等从粪便中分离大分子DNA进行Ki-ras基因第1外显子的PCR扩增,用RFLP方法检测该基因12位密码子的有无突变,在18例结直肠癌患者中发现6例具Ki-ras基因突变(33.3%),其中4例同时发现癌组织亦有相应的突变。Volgelstein等对24例可疑结肠癌大便检查,9例存在ras基因,8例有突变,该检测方法可用于高度可疑而一般方法未能发现人群的监测,对早期发现结直肠癌具有实际应用前景。
其他辅助检查:
1.纤维结肠镜检查 纤维结肠镜的应用是结肠肿瘤诊断的一项重要进展,从而也提高了早诊率,短的纤维乙状结肠镜的应用渐渐代替了30cm硬乙状直肠镜的检查,从2种镜型效果看纤维镜较硬镜发现癌的病变率高2倍,腺瘤发现率高6倍。由于纤维乙状镜检查易于掌握应用,故已广泛用于普查高危人群。内镜检查,除肉眼观察及活检做病理诊断外,并能对不同部位有蒂的病灶进行摘除手术治疗。对X线检查难以确定者,镜检获进一步确诊。除可证实有症状病人,亦用于对高危人群无症状者筛查。
2.影像学诊断 影像检查的目的在检测浸润与转移,浸润深度的估计极为重要,肿瘤仅限于黏膜下者肿瘤范围,有助于术前分期,估计范围和拟订治疗方案,也是估计预后的指标之一,故CT检查已作为常规检查方法之一。但有材料提出CT术前分期正确率为48%v72%,估计肿瘤的诊断仍未能明确者,MRI可弥补CT诊断的不足,MRI对直肠周围脂肪内浸润情况易于了解,故有助于发现或鉴别第3期患者。
(4)超声切面显像诊断:结肠肿瘤的肿瘤的大小及浸润范围估计正确率可达76%v88.8%,而对肠外肿瘤相关物如CEA、AFP、CA-50、CA19-9等。
②用作定位的核素诊断,从某特定核素物质集聚状况在原发或转移肿瘤部位、大小等,常用的有67Ga-柠檬酸盐,2v5cm(74v165mEq,静脉注射),24v96h后,以γ照相机进行病灶部位摄像或断层像(ECT),癌肿部位有放射性积聚,但在骨、肝脏、大关节周围正常区域亦可积聚67Ga而呈假阳性表现。131I也常用以标记CEA注入体内以检测病变部位。
【预后】
一、最早的症状排便习惯的改变,如排便次数增多,粪便带血,便稀有黏液;中下腹部隐痛。随着病变发展,再现便秘腹泻交替,以至完全性肠梗阻;肠梗阻加重时出现阵发性绞痛;癌肿穿孔后有腹膜炎体征。
二、全身症状贫血、消瘦、乏力、浮肿、发热、低蛋白血症。
三、可转移至肝、肺、锁骨上淋巴结而出现相应征象。
四、x线钡灌肠或气钡双重造影显示结肠腔充盈缺损或龛影,黏膜破坏,肠管僵硬、狭窄或梗阻。
五、结肠镜检查可看到肠壁溃疡、肿块及肠腔狭窄,并可切取活检。
六、B超检查可了解有无肿块、肿块性质、肝内占位性病变。CT扫描可发现肝内转移癌及肿大的腹主动旁淋巴结。PET—CT有助于结肠癌诊断,协助分期。
七、癌胚抗原(CEA)、糖抗原19—9(CA19—
9)对结肠癌的诊断有诊断有辅助意义。
八、病理组织检查确诊。
书名:外科学(第七版)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作者:郑树(浙江大学医学院)
临床疾病——诊断与疗效判断标准
| 血清癌胚抗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