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机制:各种病因导致的脑动脉主干或皮质支
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导致血管内膜增厚、管腔狭窄闭塞和
血栓形成,脑组织局部供血动脉血流突然减少或停止,造成该血管供血区的脑组织缺血、缺氧。其结果是脑组织坏死、软化,并伴有相应部位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如偏瘫、失语等。
脑梗死发生率颈内动脉系统约占4/5,椎-基底动脉系统约为1/5。闭塞的血管依次为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大脑前动脉及椎-基底动脉等。
闭塞血管内可见
动脉粥样硬化或血管炎改变、
血栓形成或栓子。脑缺血一般形成白色梗死,梗死区脑组织软化、坏死,伴
脑水肿和毛细血管周围点状
出血,大面积
脑梗死可发生
出血性梗死。缺血、缺氧性损害可出现神经细胞坏死和凋亡两种方式。
1.脑缺血性病变的病理分期
(1)超早期(1v6h):病变脑组织变化不明显,可见部分血管内皮细胞、神经细胞及星形胶质细胞
肿胀,线粒体
肿胀空化。
(2)急性期(6v24h):缺血区脑组织苍白和轻度
肿胀,神经细胞、胶质细胞及内皮细胞呈明显缺血改变。
(3)坏死期(24v48h):大量神经细胞消失,胶质细胞坏变,
中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及巨噬细胞浸润,脑组织明显
水肿。
(4)软化期(3天v3周):病变区液化变软。
(5)恢复期(3v4周后):液化坏死脑组织被格子细胞清除,脑组织萎缩,小病灶形成胶质瘢痕,大病灶形成卒中囊,此期持续数月至2年。
2.病理生理 脑组织对缺血、缺氧损害非常敏感,脑动脉闭塞导致缺血超过5min可发生
脑梗死。缺血后神经元损伤具有选择性,轻度缺血时仅有某些神经元丧失,完全持久缺血时缺血区各种神经元、胶质细胞及内皮细胞均坏死。
(1)中心坏死区及周围的缺血半暗带(ischemic penumbra)组成:坏死区由于完全性缺血导致脑细胞死亡,但缺血半暗带仍存在侧支循环,可获得部分血液供应,尚有大量可存活的神经元,如果血流迅速恢复使脑代谢改善,损伤仍然可逆,神经细胞仍可存活并恢复功能。因此,保护这些可逆性损伤神经元是急性
脑梗死治疗的关键。
(2)再灌注损伤(reperfusion damage):研究证实,脑缺血超早期治疗时间窗为6h之内,如果脑血流再通超过此时间窗时限,脑损伤可继续加剧,产生再灌注损伤。
目前认为,再灌注损伤机制主要包括:自由基(free radical)过度形成和自由基—瀑布式―连锁反应、神经细胞内钙超载、兴奋性氨基酸细胞毒性作用和酸
中毒等一系列变化,导致神经细胞损伤。
缺血半暗带和再灌注损伤概念的提出,更新了急性
脑梗死的临床治疗观念,抢救缺血半暗带的关键是超早期溶栓治疗,减轻再灌注损伤核心是积极采取脑保护措施。
【病因】
病因:
动脉粥样硬化斑导致管腔狭窄和
血栓形成,可见于颈内动脉和椎-基底动脉系统任何部位,多见于动脉分叉处,如颈总动脉与颈内、外动脉分叉处,大脑前、中动脉起始段,椎动脉在锁骨下动脉的起始部,椎动脉进入颅内段,基底动脉起始段及分叉部。
2.某些
脑梗死病例虽经
影像学检查证实,但很难找到确切病因,可能的病因包括脑血管
痉挛、来源不明的微栓子、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蛋白C和蛋白S异常、抗凝血酶?缺乏、纤溶酶原激活物不全释放伴发高凝状态等。
病因及发病机制
1.动脉硬化是本病基本病因,特别是
动脉粥样硬化,常伴
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脑
动脉粥样硬化主要发生在管径500um 以上的动脉,其斑块导致管腔狭窄或
动脉粥样硬化或血管炎改变、
血栓形成或栓子。局部血液供应中断引起的
脑梗死多为白色梗死,大面积
脑梗死常可继发红色梗死(即
脑梗死病灶由中心坏死区及周围的缺血半暗带(ischemic penumbra)组成。坏死区中脑细胞死亡,但缺血半暗带由于存在侧支循环, 尚有大量存活的神经元。如果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恢复缺血半暗带血流,该区脑组织损伤是可逆的,神经细胞可存活并恢复功能。缺血半暗带脑细胞损伤的可逆性是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诊溶栓的病理学基础。缺血半暗带脑组织损伤的可逆性是有时间限制的, 即治疗时间窗(therapeutic timewindow,TTw )。如果脑血流再通超过TTw ,脑损伤可继续加剧,甚至产生再灌注损伤(reperfusion injury)。研究证实,脑缺血超早期治疗时间窗一般不超过6小时。目前认为,再灌注损伤主要是通过引起自由基(free radica1)过度产生及其“瀑布式” 连锁反应、神经细胞内钙超载及兴奋性氨基酸细胞毒性作用等一系列变化,导致神经细胞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