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肾变病综合征―(nephrotic syndrome,NS)简称肾综,是指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肾小球基膜通透性增加伴肾小球滤过率降低等肾小球病变为主的一组综合征。临床具有四大特点:
①大量蛋白尿,超过3.5g/d,可有脂质尿;
②低白蛋白血症,血清白蛋白小于30g/L;
③
高脂血症;
④
水肿。其中前两项为必备的条件,大量蛋白尿为本病的最基本特征。在严重低白蛋白血症时,尿蛋白排出量常减少,可能达不到上述标准,诊断时需注意。根据不同病因和病理将本征分为3类:即原发性
肾病综合征、先天性
肾病综合征、继发性
肾病综合征。原发性
肾病综合征常见病理类型见表1。
肾病综合征(nephrotic syndrome,NS)诊断标准是:
① 尿蛋白大于3.5g/d;
② 血浆白蛋白低于30g/L ;
③ 水肿;
④ 血脂升高。其中
①
② 两项为诊断所必需。
肾病综合征(nephrotic syndrome,NS)是一组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肾小球基膜通透性增加,导致血浆内大量蛋白质从尿中丢失的临床综合征。儿童时期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多见,发病年龄多为学龄前儿童,3~5岁为发病高峰。此病的预后转归与其肾脏病理分型密切相关,微小病变型预后最好,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和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预后差。
临床表现:肾病综合征有4个主要特征,即大量肾病综合征的标志。主要成分是白蛋白,也含有其他血浆蛋白成分。肾小球基底膜通透性变化是肾病综合征必备的第二特征。血清白蛋白低于30g/L。肾病综合征时肝脏对白蛋白的合成增加,当饮食中给予足够的蛋白质及热卡时,患者的肝脏每天合成白蛋白约22.6g,比正常人每天15.6g显著增多。当肝脏合成白蛋白的肾病综合征患者通常呈负氮平衡,在高蛋白负荷时,可转为正氮平衡,高蛋白负荷可能因肾小球滤过蛋白增加而使肾病综合征时多种血浆蛋白成分可发生变化,α2及β球蛋白增加,α1球蛋白多正常。IgG水平明显下降,而IgA、IgM、IgE水平多正常或升高,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
Ⅴ、
Ⅶ、
Ⅷ、
Ⅹ可升高,可能与肝脏合成升高有关,伴血小板数目增加,抗凝血酶
Ⅲ(肝素有关因子)降低,C蛋白和S蛋白浓度多正常或增高,但活性下降。这均会有助于发生蛋白尿引起血浆蛋白(尤其白蛋白)下降,血浆胶体渗透压减低,血管内水分向组织间隙移动所致。另有认为本征的水肿与原发性肾性钠水潴留有关,可能的因素是:
①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②肾小管重吸收增加;
③远端小管对血浆心房肽(ANP)反应能力下降。
【原发性NS的病理类型及其临床特征】
引起原发性NS的肾小球病主要病理类型有微小病变型肾病、微小病变型肾病
光镜下肾小球基本正常,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可见脂肪变性。免疫病理检查阴性。特征性改变和本病的主要诊断依据为电镜下有广泛的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足突消失(efface-ment) (图5—4—1)。
【病理生理】
(一)大量蛋白尿
在正常生理情况下, 肾小球滤过膜具有分子屏障及电荷屏障作用, 当这些屏障作用受损时,致使原尿中蛋白含量增多, 当其增多明显超过近曲小管回吸收量时,形成大量蛋白尿。在此基础上,凡增加肾小球内压力及导致高灌注、高滤过的因素(如高血压、高蛋白饮食或大量输注血浆蛋白) 均可加重尿蛋白的排出。
(二)血浆蛋白变化
NS时大量白蛋白从尿中丢失,促进白蛋白肝脏代偿性合成增加, 同时由于近端肾小管摄取滤过蛋白增多,也使肾小管分解蛋白增加。当肝脏白蛋白合成增加不足以克服丢失和分解时,则出现低白蛋白血症。此外,NS患者因胃肠道黏膜水肿导致饮食减退、蛋白质摄入不足、吸收不良或丢失,也是加重低白蛋白血症的原因。
除外血浆白蛋白减少外,血浆的某些免疫球蛋白(如IgG) 和补体成分、抗凝及纤溶因子、金属结合蛋白及内分泌素结合蛋白也可减少,尤其是肾小球病理损伤严重,大量蛋白尿,和非选择性蛋白尿时更为显著。患者易产生水肿
NS时低白蛋白血症、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使水分从血管腔内进入组织间隙,是造成NS水肿的基本原因。近年的研究表明, 约5O患者血容量正常或增加,血浆。肾素水平正常或下降,提示某些原发于肾内钠、水潴留因素在NS水肿发生机制中起一定作用。
(四)高脂血症
高胆固醇和(或)高甘油三酯血症、血清中LDL、VLDL和脂蛋白
(a)[lipoprotein
(a),Lp
(a)]浓度增加,常与低蛋白血症并存。其发生机制与肝脏合成脂蛋白增加和脂蛋白分解减弱相关, 目前认为后者可能是高脂血症更为重要的原因。
【病原和发病机制】
实验室检查:
1.尿常规 单纯性肾病,尿蛋白定性多为 v
;24h定量超过0.1g/kg,偶有短暂性少量红细胞。肾炎性肾病除出现不同程度的蛋白尿外,还可见镜下或肉眼血尿。
2.血生化测定 表现为低蛋白血症(血清白蛋白<30g/L,婴儿<25g/L),白蛋白与球蛋白比例倒置,血清蛋白电泳显示球蛋白增高;血胆固醇显著增高(儿童>5.7mmol/L,婴儿>5.1mmol/L)。
3.肾功能测定 少尿期可有暂时性轻度氮质血症,单纯性肾病肾功能多正常。如果存在不同程度的肾功能不全,出现血肌酐和尿素氮的升高,则提示肾炎性肾病。
4.血清补体测定 有助于区别单纯性肾病与肾炎性肾病,前者血清补体正常,后者则常有不同程度的低补体血症、C3持续降低。
5.血清及尿蛋白电泳 通过检测尿中IgG成分反映尿蛋白的选择性,同时可鉴别假性大量蛋白尿和轻链蛋白尿,如果尿中γ球蛋白与白蛋白的比值小于0.1,则为选择性蛋白尿(提示为单纯型肾病),大于0.5为非选择性蛋白尿(提示为肾炎型肾病)。
6.血清免疫学检查 检测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抗Sm抗体、抗RNP抗体、抗组蛋白抗体,乙肝病毒标志物以及类风湿因子、循环免疫复合物等,以区别原发性与继发性肾病综合征。
7.凝血、纤溶有关蛋白的检测 如血纤维蛋白原及第?、?、?及
Ⅱ因子,抗凝血酶?,尿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等的检测可反映机体的凝血状态,为是否采取抗凝治疗提供依据。
8.尿酶测定 测定尿溶菌酶、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等有助于判断是否同时存在肾小管-间质损害。
其他辅助检查:
1.B超等影像学检查 排除肾脏的先天性畸形。
2.经皮肾穿刺活体组织检查 对诊断为肾炎型肾病或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不好的病儿应及时行肾穿刺活检,进一步明确病理类型,以指导治疗方案的制订。
【预后】
一、临床分型
(一)单纯型NS
1.大量蛋白尿:尿蛋白定性(+++)~(++++),一周3次;或24小时尿蛋白定量~>50mg/kg。
2.低白蛋白血症:血浆白蛋白<25g/L。
3.高脂血症:血清胆固醇≥5.7mmol/L。
4.不同程度的水肿。
以上四项中以大量蛋白尿和低白蛋白血症为必要条件。
(二)肾炎型NS
具有单纯型NS特点,再具有以下四项之一或多项者诊断。肾炎型NS。
1.血尿:2周内分别3次以上离心尿检查RBC≥10个/HP,或8000个/ml,并证实为肾小球源性血尿。
2.反复或持续高血压:学龄儿童≥130/90mmHg,学龄前儿童≥120/80mmHg,并排除使用皮质激素等原因所致。
3.持续性氮质血症:尿素氮超过10.7mmol/L,并排除由于血容量不足所致。
4.持续低补体血症。
二、按糖皮质激素反应分型
(一)激素敏感型NS 以泼尼松足量[2mg/(kg·d),最大量≤60mg/d]治疗≤4周尿蛋白转阴。
(二)激素耐药型Ns 以泼尼松足量[2mg/(kg·d),最大量≤60mg/d]治疗4周尿蛋白仍然阳性者。
(三)激素依赖型NS 对激素敏感,但减量或停药一个月内复发,重复2次以上者。
三、NS复发与频复发
(一)NS复发完全缓解期中在7天内至少连续3次尿蛋白定性≥(++)或定量≥50mg/(kg·d)。
(二)NS频复发激素疗程结束后或治疗过程中半年内复发2次或1年内复发3次者。
疗效判断标准
一、治愈标准持续完全缓解,并停止治疗3年以上。
二、好转标准
(一)完全缓解尿蛋白转阴,停药未达3年。
(二)部分缓解尿蛋白持续(+)~(++)。
三、无效标准未缓解:尿蛋白持续≥(++)。
内科学(第7版),陆再英、钟南山,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临床疾病——诊断与疗效判断标准
| 氯化钠 |他克莫司 |葡萄糖 |缬沙坦 |谷氨酸钠 |福辛普利 |肝素 |右旋糖酐40 |人血白蛋白 |吗替麦考酚酯 |硫酸软骨素A |冻干人血浆 |塞替派 |精氨加压素 |羟乙基淀粉 |吲哚美辛 |泼尼松龙琥珀酸钠 |聚磺苯乙烯钠 |复方醋酸钠注射液 |甘露醇 |辅酶A |抗凝血酶Ⅲ |尿激酶 |氢氯噻嗪 |氯噻酮 |环噻嗪 |泊利噻嗪 |苄噻嗪 |螺内酯 |氨苯蝶啶 |甘露醇 |乙噻嗪 |托拉塞米 |活血通脉胶囊 |尿激酶 |地塞米松 |雷公藤多苷 |吲哚美辛 |甘露醇 |吲哚美辛 |泼尼松 |泼尼松龙 |地塞米松 |利巴韦林 |泼尼松 |贝伐单抗 |螺内酯 |托拉塞米 |苄噻嗪 |乙噻嗪 |氢氯噻嗪 |氯噻酮 |环噻嗪 |泊利噻嗪 |甘露醇 |阿魏酸哌嗪 |肾炎康复片 |三金片 |龟龄集 |肾肝宁 |吲哚美辛 |泼尼松龙 |地夫可特 |泼尼松 |地塞米松 |倍他米松 |吲哚美辛 |附桂八味丸 |雷公藤多苷 |利巴韦林 |螺内酯 |泼尼松 |泼尼松龙 |地塞米松 |倍他米松 |复方乳酸钠葡萄糖 |复方氯化钠 |曲安西龙 |血液透析液 |贝美噻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