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一氧化氮吸入 近年来一氧化氮(NO)与
肺动脉高压的关系认识不断深化,为
肺动脉高压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NO即内皮性舒张因子(endothelium-derived relaxing factor,EDRF),主要产生于血管内皮细胞,具有极强的亲脂性,易通过细胞膜。当进入平滑肌细胞膜后激活鸟苷酸活化酶,使cGMP升高,从而肺血管扩张,肺动脉压下降。当急性或慢性缺氧使血管内皮损伤,NO产生减少,引起肺动脉压升高。吸入NO同样可达到肺血管扩张作用。因NO半衰期短(2v4s),易被
血红蛋白灭活,故吸入NO后只扩张肺
治疗措施
近年来,不少新药及治疗技术逐步应用于临床治疗IPAH,使得IPAH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寿命得到明显提高,并且这些措施大多可应用于继发性
肺动脉高压的治疗。特发性
肺动脉高压的治疗流程见图12-2。
(一)一般治疗
1.体力活动 患者体力活动强度应以不出现
呼吸困难、
晕厥和
胸痛等症状为宜。活动应避免在餐后、气温过高及过低的情况下进行。
2.旅行与海拔高度 低氧能够加重PAH患者肺血管收缩。应建议患者避免到海拔1500~2000米的轻度低压性低氧区,乘坐商业飞机时应吸氧。
3.预防
感染 PAH患者易发生肺部
感染,且耐受性差。
肺炎占总死亡原因的7%,推荐使用流感和
肺炎球菌疫苗。采用静脉导管持续给予前列环素的患者,若出现持续
发热,应警惕导管途径的
感染。
4.怀孕、避孕、绝经期后激素替代治疗 怀孕和分娩会使患者病情恶化,导致死亡。其中重度肺血管病患者的病死率高达30%~50%,故欧洲心血管病学会
肺动脉高压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强烈推荐,育龄期妇女都应采取适宜的方法避孕。若怀孕应及时终止妊娠。绝经期妇女是否应采用激素替代治疗,尚不明确。
5.
血红蛋白水平 PAH患者对
血红蛋白水平的降低耐受性很差,即使轻度贫血也应及时处理。
6.药物的合用 影响抗凝剂药效或增加
胃肠道
出血风险的药物应避免使用。治疗全心衰的药物,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β受体阻滞剂,对于PAH的疗效还没有得到证实,而且,单凭经验给予这些药物即使是小剂量,也有可能引起严重的副作用,如低
血压和右心衰竭,因此,指南不建议使用此两类药物。
7.
心理治疗 PAH患者发病年龄较早(年龄中位数为40岁),因体力活动受限而打乱了以往的生活方式。而且常受到一些来自非专业人员有关此病不正确信息的影响,所以许多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或)抑郁。因此应为患者提供足够的信息,与家属配合积极治疗。必要时建议患者接受心理医师的治疗。
8.择期手术 PAH患者的手术风险大,且随患者的NYHA心功能分级升高而增大;哪种麻醉方式更适合尚无定论,硬膜外麻醉的耐受性可能优于
全身麻醉。围手术期抗凝治疗的中断时间应尽量减少,同时注意预防深静脉
血栓形成。
(二)药物治疗
1.口服抗凝剂 主要采用
华法林,2~4mg/d,使国际标准比值(INR)达1.5~2.0。北美地区抗凝的靶目标值多为INR 1.5~2.5,而欧洲多为2.0~3.0。如应用
华法林有禁忌,可间断使用
低分子肝素。
2.利尿剂 患者右心衰失代偿时会出现液体潴留,导致
中心静脉压升高、腹部脏器充血、外周
水肿,严重者可出现腹水。使用利尿剂可明显减轻症状,改善病情。尽管利尿剂没有经过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验证,但它在临床治疗中被广泛认可应用。利尿剂的种类和剂量选择多取决于医师的经验。在使用利尿剂时,应密切观察血电解质和肾功能的情况。可选用
氢氯噻嗪,12.5~25mg,每日1次;
氯噻酮,12.5~25 mg,每日1次;
吲达帕胺,1.25~2.5mg,每日1次;
布美他尼,0.5~4mg,每日1次;
呋塞米,40~240mg,每日2次~每日3次;
阿米洛利,5~10mg,每日1次;
螺内酯,20~100mg,每日1次;
氨苯蝶啶,25~100mg,每日1次。
3.吸氧 长期吸氧对
肺动脉高压的作用,并没有得到随机对照f临床试验的证实。通常认为将患者的
血氧饱和度持续维持在90%以上很重要。通常1~2L/min,持续10~15h/d。如IPAH患者氧饱和度低于90% 、动脉
氧分压低于60mmHg,混合静脉
血氧含量或通气/灌注比例下降的患者,应用氧疗可获益。对于静息状态即合并严重右心衰竭及低氧血症的患者,必须持续给氧,使动脉
血氧饱和度达90%以上。供氧方式为持续低流量低浓度。
4.
洋地黄类药物和
多巴胺 伴顽固性右心衰竭的PAH患者
洋地黄类药物的使用主要根据医师的判断,对伴发
心房颤动、
心房扑动的患者,可使用
洋地黄类药物降低心室率,可口服
地高辛0.0625~0.25mg,每日1次。
大多数诊治中心将
多巴胺用于终末期PAH患者,使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改善,并可维持一定的时间。
5.钙通道阻滞剂 目前已明确,仅有少数患者经长期服用传统的血管扩张剂
___钙通道阻滞剂使生存率得到改善;这部分患者有两个特点,即急性血管反应试验阳性;对长期钙通道阻滞剂治疗能持续保持反应。对于不符合这两个条件的患者,指南建议不使用钙通道阻滞剂。
常用的钙通道阻滞剂有
硝苯地平和
地尔硫革。通常心率较慢时选择
硝苯地平,心率较快时选择
地尔硫革。IPAH患者的有效剂量通常较大,如
硝苯地平为120~240mg/d,
地尔硫革为240~720mg/d。血管反应阳性患者治疗宜从较小剂量开始(如缓释
硝苯地平30mg,每日2次,
地尔硫革60mg,每日3次),数周内增加至最大耐受剂量。
6.合成的前列环素及其类似物 前列环素主要由血管内皮细胞产生,对所有血管具有强的扩张作用,是最强的内源性血小板聚集抑制剂。同时还具有细胞保护、抗增殖作用。
肺动脉高压时前列环素合成减少。长期静脉注射
依前列醇可使肺动脉压降低,甚至超过急性血管反应试验所达到的水平。血管反应试验阴性和钙通道阻滞剂长期治疗不能保持反应的患者,也可从
依前列醇治疗中获益。
(1)
依前列醇(epoprostenol):
依前列醇能改善患者症状、运动耐量、血流动力学以及IPAH患者的生存率。最近公布的2项IPAH患者应用
依前列醇的大规模临床试验结果也显示患者3年生存率可达65%。患者预后主要与治疗前患者的NYHA功能分级以及治疗3个月后患者病情改善情况有关。
依前列醇的治疗可以从2~4ng/(kg·min)开始,视不良反应的情况逐渐加量至目标剂量,最初2~4周的靶剂量为10~15ng/(kg·min),为达到最佳疗效应继续加量,多数患者的理想剂量为20~40ng/(kg·min)。用药过程中应避免突然停药,否则部分患者可能出现
肺动脉高压反弹,使病情恶化甚至死亡。
长期使用
依前列醇常发生不良反应,包括:面部潮红、颌部
疼痛、
腹泻、
头痛、背痛、腿足痛、
腹痛,偶见低
血压和腹膜通透性增加所致腹水。药物加量越快,发生不良反应的机会越多。通常不必因不良反应而减少剂量,仅在不良反应较严重时才考虑减量,而且再次加量时的不良反应常较轻。
(2)曲前列环素(treprostinil):曲前列环素是一种三苯环的前列环素类似物,室温下仍保持稳定,可以采用皮下注射,以避免深静脉注射的不便和并发症。国际性大规模随机临床试验证实,持续皮下注射曲前列环素能够减少患者的临床事件、改善运动耐量及血流动力学参数。最大运动耐量的改善更多见于能够耐受最大剂量>13.8ng/(kg·min)的患者。曲前列环素的不良反应与
依前列醇类似,最常见的是皮下注射部位的
疼痛,常限制剂量的增加,可导致8%的患者终止使用。
(3)贝前列环素钠(sodium beraprost):贝前列环素钠是第一个化学性质稳定,口服具有活性的前列环素类似物。空腹吸收迅速,口服后30min血药浓度达峰值,单剂口服的清除半衰期为35~40min。在美国及欧洲进行的2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显示,每日4次,每次80g最大耐受中位剂量,IPAH患者在3、6个月时运动耐量得到改善,6个月时临床事件减少,但更长时间治疗并不能使患者进一步获益。
(4)吸入伊洛前列环素(iloprost):伊洛前列环素可以通过静脉注射、口服和雾化吸人给药。研究显示,单次吸人伊洛前列环素可以使平均肺动脉压力降低10%~2%,作用持续45~60min。因此需频繁吸人才能维持疗效(通常每天6~12次)。伊洛前列环素的不良反应常有频繁
咳嗽、面部潮红和
头痛。总体来说,该药的耐受性较好。
(5)静脉用伊洛前列环素:几项小样本l临床试验选择PAH患者持续静脉给予伊洛前列环素治疗,结果其疗效与
依前列醇相当,但伊洛前列环素室温下稳定,无须临时配制和冷冻。
7.
内皮素-1受体拮抗剂 研究显示,PAH患者的血浆和肺组织中
内皮素系统处于激活状态。尽管血浆
内皮素-1水平增加是
肺动脉高压的原因,抑或结果尚不清楚,但组织中
内皮素系统的表达支持
内皮素-1在PAH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1)博森坦(bosentan):博森坦是最早合成的
内皮素-1受体拮抗剂,是具有口服活性的非选择性
内皮素受体拮抗剂,同时阻滞
内皮素A受体和
内皮素B受体。推荐博森坦的靶目标剂量为250mg,每日2次。专家建议,当不能耐受
依前列醇的不良反应时,可应用博森坦。博森坦的疗效与剂量间的关系不明显,但其肝功能损害程度却与剂量成正比。故宜使用较小的治疗剂量。除肝损害外,不良反应还包括:贫血、致畸、睾丸萎缩、男性不育、液体潴留和下肢
水肿。
(2)sitaxsentan:是一选择性、具有口服活性的
内皮素A受体拮抗剂。100mg sitaxsentan的肝功能损害发生率为0,而300mg组为9.5%。
(3)安博森坦(ambrisentan):安博森坦也是一种选择性的、具有口服活性的
内皮素A受体拮抗剂,初步研究显示,效果与其他
内皮素受体拮抗剂类似,能改善患者的运动耐量、血流动力学状态。
8.5型磷酸二酯酶抑制剂(phosphodiesterase-5,PDE-5)
西地那非(sildenafil)是具有口服活性的选择性
环磷酸鸟苷(cGMP),是PDE-5的抑制剂,通过增加细胞内cGMP浓度使平滑肌细胞松弛、增殖受抑而发挥药理作用。PDE-5选择性富含于肺循环中,慢性肺循环高压时其基因表达增加、活性增强。
西地那非20mg,3次/日,能改善心肺血流动力学状态和运动耐量,且副作用发生率很低(如
头痛、鼻腔充血和视力异常)。
9.联合治疗 联合治疗可以同时开始2种或多种治疗,抑或在1种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第2种或第3种治疗,但哪种方式更好尚不清楚。
非对照临床研究显示,长期非注射给予
前列腺素类药物不能阻止病情恶化情况下,加用博森坦或
西地那非可使肺循环血流动力学状态和运动耐量得到改善。
(三)介入及手术治疗
1.房间隔球囊造口术
房间隔缺损的存在对严重
肺动脉高压患者可能有益。尽管右向左分流使体动脉
血氧饱和度下降,但心房之问的分流可增加体循环血流量,氧运输增加。此外,心
房水平分流能缓解右心房、室压力,减轻右心衰竭的症状和体征。
房间隔球囊造口术在PAH中的治疗作用尚不肯定。迄今为止关于房间隔球囊造口术的有效性均来自小样本研究和个案报道,共120例患者,多作为
肺移植术前的过渡。与病例对照组相比,房间隔球囊造口术患者临床表现、血流动力学状态得到改善,存活率增加。
房间隔球囊造口术的适应证:晚期
肺动脉高压,NYHA功能
Ⅲ、
Ⅳ级,反复出现
晕厥和(或)右心衰竭者;也用于
肺移植术前过渡,或其他治疗无效时。
2.
肺移植 PAH患者进行单肺或双
肺移植,其存活率是相近的。对于存在艾森曼格综合征以及终末期
心力衰竭的患者,应考虑施行心肺联合移植。
PAH患者
肺移植或心肺联合移植适应证:晚期NYHA功能
Ⅲ、
Ⅳ级,经现有治疗病情无改善者。
(四)特殊
肺动脉高压的治疗
1.与艾森曼格综合征有关的
肺动脉高压艾森曼格综合征患者生存率较同等功能级别的IPAH和APAH患者高。研究显示,在等待移植的100例患者中,艾森曼格综合征未接受移植的患者1、2、3年存活率分别为97% 、89%和77%,而IPAH患者分别为77%、69%和35%。
艾森曼格综合征的治疗主要基于专家经验,无
随机对照试验结果。当患者出现
头痛,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伴有血细胞比容超过65%时,可考虑放血疗法(同容量
葡萄糖或盐水置换)以降低血液黏度,增加血液向组织释放氧的能力。去除l单位的血液,患者症状常常得到改善。放血疗法每年不能超过2~3次,以免铁储存耗竭,血液黏滞性增加。吸
氧治疗尚有争议,仅对吸氧能增加
血氧饱和度和(或)改善病情的患者建议使用。在有些中心,这类患者与其他PAH患者一样接受抗凝治疗,但其他专家建议应避免该类患者接受抗凝治疗,因为抗凝有可能使
出血素质恶化。静脉应用
依前列醇对艾森曼格综合征患者血流动力学及运动耐量显示出良好的作用。皮下给予曲前列环素的疗效与IPAH患者相同。一项有关博森坦治疗艾森曼格综合征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人选65例患者)正在进行中。艾森曼格综合征患者如出现
晕厥、顽固性右心衰竭、NYHA功能III或
Ⅳ级或严重低氧血症时,预示预后不良。对这些晚期患者可以进行心脏缺损的修补加
肺移植或进行心
肺移植。
2.儿童
肺动脉高压
先天性心脏病所致
肺动脉高压发生率,儿童明显高于成人;其他类型的
肺动脉高压,如与
结缔组织病、门脉高压、HIV
感染,以及药物毒性有关者,成人发生率明显高于儿童。尽管新生儿持续
肺动脉高压也归属于PAH,但其自然病史与其他类型PAH明显不同。新生儿持续
肺动脉高压通常是暂时性的,患儿或者无须长期药物治疗能够完全恢复,抑或尽管给予充分的心肺干预治疗仍于新生儿期死亡。儿童PAH发病机制与成人无明显不同。但新生儿持续
肺动脉高压可能有其独特的病理生理学特征,与胎儿肺血管结构持续存在以及卵圆孔未闭有关。根据NIH注册登记研究显示,未经治疗的儿童PAH较成人病死率更高。理论上,儿童对治疗的反应应该更好,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床不断地进行重塑。的确新的药物似乎在儿童较成人显示出更好的效果,但病程很难预测。
与成人严重PAH一样,儿童PAH患者也应进行右心导管检查,做肺血管反应试验,评价肺血管对短效血管扩张剂(如吸入NO、静脉注射
依前列醇或
腺苷)的反应,以确定口服钙通道阻滞剂是否产生持续作用。儿童急性血管反应试验阳性率高于成人。
儿童PAH患者的治疗策略与成人有所不同。如儿童对某一治疗有反应,则常常较成人效果更好;相反,如果对这一治疗无反应,则其存活率明显低于成人。儿童PAH 患者长期服用抗凝剂是否有效,安全性如何,以及风险/效益比,尚不肯定。专家认为对于出现右心衰竭的患儿应给予抗凝治疗。钙通道阻滞剂应用的安全性、有效性基于患儿的急性血管反应试验,有效性与成人相似。服用剂量应按千克体重来计算,用药剂量往往高于成人。儿童患者持续静脉给予
依前列醇的指征同成年患者。儿童及成人的适宜剂量仍不清楚。通常开始剂量是2ng/(kg·min),根据需要逐渐增加。一年时,成人平均剂量在20~40ng/(kg·min),而儿童患者常在50~80ng/(kg·min),不同患者有不同的适宜剂量。一项开放、非对照研究,选择4~17岁PAH患者口服博森坦治疗,评价其有效性、安全性及耐受性。结果显示,18例入选患者于服药12周后,无论单用博森坦,抑或与
依前列醇联合,血流动力学均明显改善。PDE-5抑制剂(如
西地那非)在儿童患者的应用,仅限于小样本研究。
3.HIV
感染相关性
肺动脉高压 PAH是HIV
感染的一种少见但明确的并发症。在一项大规模
病例对照研究中,3349例HIV
感染的患者观察5.5年,结果
肺动脉高压的累计发生率为0.57%,年发病率高达0.1%。
有关
肺动脉高压的发生机制目前尚不清楚。由于在肺动脉内皮细胞中未检出HIV病毒的DNA,因此,强烈提示HIV通过第二信使如细胞因子、生长因子或
内皮素-1的间接作用导致PAH的发生。HIV相关PAH患者血管周围
炎症细胞的存在进一步证实了该假说。由于只有少数HIV患者出现PAH,因此遗传素质也可能参与发病。另外,对30例HIV相关PAH亚组患者研究,未发现BMPR2基因突变,提示其他易患因素可能参与了发病。
HIV相关性PAH与特发性
肺动脉高压具有相似的临床表现、血流动力学特征以及组织学改变,而与HIV传播途径以及患者的免疫抑制程度似乎不相关。这类患者均应进行右心导管检查,以进一步证实诊断、评估严重程度并排除左心疾病。HIV相关性PAH患者的死亡主要与PAH本身有关,而非HIV
感染的其他并发症所致;对这类患者而言,PAH是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
HIV相关性PAH的治疗,可供选择的方法较其他类型的PAH有限。由于
血小板计数常常减低,以及控制HIV的药物与
华法林之间潜在的相互作用,使得口服抗凝剂成为禁忌。急性血管反应试验和长期服用钙通道阻滞剂对这一亚组PAH患者的益处尚无报道。一项非对照开放研究,选择6例严重HIV相关性PAH患者,给予
依前列醇治疗12~47个月,结果患者心功能分级、血流动力学状态得到改善。
肺移植对这一亚组患者并不可取。高效抗反转录病毒疗法在HIV相关性PAH治疗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证实。在应用核苷反转录酶抑制剂的患者中,肺循环血流动力学产生了有益效应。近期一项个案报道,单独应用核苷反转录酶抑制剂(未使用任何血管扩张剂)的患者血流动力学得到长期改善。最近,在一项大规模单中心研究中,通过对82例患者进行单变量分析表明,CIM
淋巴细胞计数>212/cm ,联合抗反转录病毒疗法以及静脉给予
依前列醇均与生存率改善有关。而多变量分析仅CIM
淋巴细胞计数是生存率的独立预测因子,推测可能本研究入选患者中联合抗反转录病毒疗法和静脉给予
依前列醇存在高度相关性。最近一项研究,报道了16例HIV相关性PAH患者,服用博森坦后临床及血流动力学状态得到改善。
总之,非对照研究表明,严重HIV相关性PAH患者可以从联合抗反转录病毒疗法、
依前列醇以及可能的博森坦治疗中获益。然而,
依前列醇、
内皮素受体拮抗剂以及5一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对这一亚组患者的确切疗效,仍需开展
随机对照试验来验证。
4.
结缔组织病相关性
肺动脉高压
肺动脉高压是
结缔组织病如系统性硬化症、
系统性红斑狼疮、混合性
结缔组织病以及较少的风湿性
关节炎、多发性肌炎和原发性
干燥综合征的并发症。PAH的发生可能与肺间质纤维化有关,抑或受累血管直接增生所致,而无明显肺实质病变或慢性缺氧。另外,可能存在左心疾病所致肺静脉高压。确定哪种机制在PAH发生中起主要作用非常重要,关系到治疗方法的选择。
由于缺乏可靠的流行病学资料,
结缔组织病合并PAH的确切发生率很难估测。最近在英国完成的
肺动脉高压注册登记研究,分析了722例系统性硬化症患者,其PAH的发生率约12%。另一项研究显示,930例系统性硬化症的患者,累计
肺动脉高压的发生率13%。在NIH注册登记研究中,236例不能解释的PAH患者中,18例与
结缔组织病(8%)有关。
结缔组织病有关的PAH的组织病理学改变通常与特发性PAH难以鉴别。
结缔组织病患者导致PAH的病理生理机制仍不清楚。血管
痉挛,即所谓的肺雷诺现象,可能参与发病。抗核抗体、风湿因子、免疫球蛋白-G以及补体片断沉积在肺血管壁,提示免疫机制参与发病。
与IPAH相比,
结缔组织病相关的PAH主要见于年长女性,心排血量明显减低,生存时间较短。高分辨率CT扫描作为排除手段用于确定或排除肺纤维化的存在。
结缔组织病相关PAH的病死率较特发性PAH高(晚期患者1年病死率40%),影响预后的因素与特发性PAH相同(右房压力、肺动脉压力和心脏指数)。与其他PAH一样,这类患者也应进行右心导管检查,进一步证实诊断,确定严重程度,并排除左心疾病。
结缔组织病相关PAH的治疗较特发性PAH更为复杂。免疫抑制剂治疗似乎只对少数
结缔组织病(除
硬皮病外)相关PAH的患者有效。与特发性PAH相比,急性血管反应阳性率以及对钙通道阻滞剂治疗持续有效率均较低。口服抗凝治疗的风险/效益比尚不清楚。持续应用
依前列醇治疗3个月能改善
硬皮病患者的运动耐量、症状和血流动力学参数,但存活率没有改善。90例
结缔组织病(包括
系统性红斑狼疮、弥漫性
硬皮病、
局限性硬皮病和混合性
结缔组织病)合并PAH患者持续皮下给予曲前列环素,12周后患者的运动耐量、临床症状以及血流动力学参数改善。不良事件包括穿刺点
疼痛以及典型的
前列腺素有关的副作用。一项随机、双盲研究,分析47例
结缔组织病亚组患者,结果服用博森坦12周后,与安慰剂组相比,运动耐量明显改善。然而,尽管特发性PAH患者与
硬皮病相关PAH患者取得了同样效果,但博森坦改善步行距离在特发性PAH组为46m,相应安慰剂组为-5m;而
硬皮病组为3m,相应安慰剂组为-40m
总之,
结缔组织病相关PAH的治疗效果及长期生存率均不如特发性PAH。
5.门-
肺动脉高压PAH是慢性肝病的并发症。门脉高压而非肝病本身似乎是导致
肺动脉高压的主要危险因素。因此,就有了门-
肺动脉高压这一称呼。门脉高压患者PAH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中IPAH的发生率。在一项大样本回顾性尸检研究显示,PAH占总尸检人数的0.13%,而
肝硬化伴门脉高压患者中PAH发生率高达0.73%。
门脉高压所致PAH的发生机制尚不清楚。门脉高压患者在门-体分流术后,PAH发生率明显增高。一项回顾性研究显示,门-体分流术后PAH发生率高达65%,而未行分流术的患者仅35%。因此,强烈提示门脉高压患者PAH的发生与门-体分流有关,而非门脉高压本身所致。肠嗜铬细胞产生的
5-羟色胺可能是其中之一。门-
肺动脉高压的组织病理学结果与IPAH很难鉴别。
所有门-
肺动脉高压患者均应进行右心导管检查。与IPAH相比,门-
肺动脉高压患者有明显高的心排血量、显著低的体血管阻力和肺血管阻力。一项回顾性研究显示,门-
肺动脉高压患者存活率较IPAH高,但对此问题尚有争议。
门-
肺动脉高压的治疗目前尚无研究可循。低氧血症患者,应吸氧使
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0%以上。容量负荷过重、
水肿和腹水患者应给予利尿剂治疗。抗凝治疗在门-
肺动脉高压的作用尚无深入研究,但肝功能受损、
血小板计数低以及胃食管静脉曲张
出血风险高的患者应避免使用。对于轻中度
肺动脉高压患者,如心排血量没有增加,肺血管阻力相对较低,应进行右心导管检查,做急性血管反应试验。若血管反应试验阳性,应谨慎给予钙通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能够治疗门脉高压、降低曲张静脉
出血的风险,但合并PAH患者由于此药对右室心肌的负性肌力作用,耐受性较差。已有许多有关静脉应用
依前列醇治疗门-
肺动脉高压的个案报道和小样本研究。尽管这类患者长期静脉应用
依前列醇的反应在某种程度上与IPAH患者相似,但治疗同时腹水和脾大的发生率也增加。
严重PAH使
肝脏移植的风险明显增大。通常平均肺动脉压力≥35mmHg和(或)外周血管阻力≥250dyn·s/cm
5作为
肝移植的禁忌证。部分患者
肝移植后PAH似乎有些改善,可能与移植前心排血量较高,移植后心排血量减低有关;部分患者移植后PAH可能出现恶化。偶尔
肝移植后可以停止静脉继续使用
依前列醇,但应在严密观察下逐渐减量。绝大多数专家建议门.
肺动脉高压患者避免口服具有潜在肝毒性的
内皮素受体拮抗剂(如博森坦)。
6.肺静脉闭塞症和肺毛细
血管瘤 肺静脉闭塞症与肺毛细
血管瘤并不常见,但因可导致PAH而备受重视。目前文献所报道的肺静脉闭塞症与肺毛细
血管瘤患者不足200例。
肺静脉闭塞症和肺毛细
血管瘤的临床表现常常与特发性PAH难以鉴别。
体格检查能显示与特发性PAH的不同,如杵状指和(或)肺部
听诊基底部哕音。肺静脉闭塞症和肺毛细
血管瘤患者低氧血症明显,而肺活量和肺容积测量在正常范围。尽管低氧血症与PAH和右
心功能不全的程度不成比例,但肺静脉闭塞症和肺毛细
血管瘤的血流动力学改变与特发性PAH相似。有趣的是,尽管此病是毛细血管后受累,但肺毛细血管压力常常正常。的确,病理改变通常发生在小静脉,而非较大静脉。
影像学检查对肺静脉闭塞症和肺毛细
血管瘤的诊断更有帮助。克氏B线、
胸腔积液以及胸片斑片状阴影可以提供重要的诊断线索。
胸部薄层CT有特征性改变,最常见的是小叶中心型斑片状模糊影,间隔线增厚,胸膜渗出以及
纵隔腺体肿大。这些异常常常与静脉应用
依前列醇引起肺
水肿有关。
新的临床分类中将肺静脉闭塞症和肺毛细
血管瘤归于严重静脉或毛细血管受累所致PAH亚类。治疗原则与其他类型PAH大致相同。然而其预后更差,病情往往进行性加重。尽管也有患者应用上述药物病情持续缓解的报道,但这类患者在接受血管扩张剂,尤其是
依前列醇治疗过程中发生肺
水肿的风险高,因此,用药过程中应严密观察,避免不良反应发生。目前尚无新的药物如
内皮素受体拮抗剂治疗肺静脉闭塞症和肺毛细
血管瘤的资料。对于这类患者任何药物的使用均应在富有经验的医疗中心完成,并告知患者有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另外,可考虑房间隔造口术,但肺静脉闭塞症和肺毛细
血管瘤患者较其他类型PAH更易发生低氧血症,因此限制了这一技术的应用。对于肺静脉闭塞症和肺毛细
血管瘤患者,惟一有效的治疗是
肺移植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