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 ( typhoid fever )
别名: 伤寒;abdominal typhus;enterotyphus;febris nervosa;lent fever;伤寒病;伤寒症
解释 收起

概述:是由 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伤寒是一种古耉的传染病,但在目前的传染病防治中,仍占有重要的地位。我国的中医学书刊中所称的— 伤寒―,指许多热性疾病,在中医学属于— 湿温―病范畴,与现代医学的 伤寒与副伤寒,具有不同的含义。 伤寒是一种全身性的疾病,并非只局限于肠道受损。 伤寒的基本病理特征是持续的菌血症与毒血症,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增生性反应,以回肠下段淋巴组织为主的增生、 肿胀、坏死与溃疡形成等病变为显著。临床表现则以持续 发热、全身 中毒性症状与消化道症状、相对缓脉、玫瑰疹、肝 脾肿大、白细胞减少等为特色。肠 出血、肠 穿孔是可能发生的最主要的严重并发症。

    伤寒(typhoid fever)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经粪-口途径传播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临床特征为持续发热、相对缓脉、全身中毒症状、玫瑰疹、肝脾肿大及白细胞减少,严重并发症有肠出血、肠穿孔。预防重在水源和粪便无害化管理,注意食品卫生,彻底治疗带菌者。疫苗可减少发病及减轻病情。
    伤寒(typhoid  fever)是由伤寒杆菌(Salmonella  typhi)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临床特征为持续发热、表情淡漠、相对缓脉、玫瑰疹、肝脾大和白细胞减少等。有时可出现肠出血、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病原学
    伤寒杆菌属沙门菌属D组,革兰染色阴性,在(0.6~1)μm× (2~3)μm之间。伤寒杆菌于普通培养基中即可生长,但于含胆汁的培养基中则更易生长。伤寒杆菌具有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菌体抗原(O抗原)和鞭毛抗原(flagellar,H 抗原),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非保护性IgM与IgG抗体。此外,该菌还有多糖毒力抗原(Vi抗原),Vi抗原的抗原性较弱,当伤寒杆菌从人体中清除,Vi抗体也随着消失。伤寒杆菌不产生外毒素,其菌体裂解所释放的内毒素在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1 临床表现 展开
2 病因和发病机制 展开
3 流行病学 展开
4 实验检查 展开
5 辅助检查 展开
6 诊断要点 展开
7 诊断与鉴别诊断 展开
8 预防 展开
9 治疗方案及原则 展开
10 并发症 展开
11 病程和预后 展开
12 诊断依据 展开
15 相关检查 展开
16 相关症状 展开
17 分型 展开

上海医师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沪ICP备120056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