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 ( mammary cancer;mamary carcinoma )
别名: 乳腺癌;breast cancer;mammary adenocarcinoma
解释 收起

概述:乳 腺癌(mammary cancer)在全世界范围内是妇女最常见的 恶性肿瘤,已成为威胁妇女健康的主要病因。据美国癌症协会估计,1996年全美有新发乳 腺癌患者18.4万,另有4.4万人死于该病,是导致妇女死亡的第2位病因。在发展中国家乳 腺癌的发病率虽然较低,但由于发展中国家人数较多,全球一半以上的乳 腺癌病例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其死亡数和发达国家相近。在亚洲该病死亡人数占全球33.9%,中国占全球的11.2%。在我国上海、北京、天津3城区,乳 腺癌发病率已跃居女性 恶性肿瘤首位,因此,该病的防治工作不容忽视。
    乳腺癌是妇女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占全身各种恶性肿瘤的7%~10%,仅次于子宫颈癌。近20年其发病率上升明显,有超过子宫颈癌的趋势。部分大城市报告乳腺癌占女性恶性肿瘤之首位。乳腺癌的病因尚不清楚,与性激素、环境因素及生活方式等有一定关系。
病理类型:分为非浸润性癌、早期浸润性癌、浸润性特殊癌、浸润性非特殊癌和其他罕见癌。其中前两型为早期,预后较好;浸润性特殊癌分化高,预后较好;浸润性非特殊癌最常见,约占80%,但一般分化低,预后相对较差。
一个多世纪以来,乳腺癌的治疗经历了两大飞跃:一是1896年Halsted以病理解剖为指导,创立了乳腺癌根治术;一是1985年以后进入Fisher以肿瘤生物学特征为指导的综合治疗时期。乳腺癌在肿块很小时就是全身性疾病,这一观点已被广泛接受,并对诊治产生重大影响。据预测,未来10年早期乳腺癌的诊断率将达到50%,早期诊断的主要方法是钼靶X线立体穿刺活检术,另外应用纤维乳管镜可提高导管内癌的检出率。
手术、化疗、放疗和内分泌治疗是乳腺癌综合治疗的四大组成部分。
哨兵淋巴结活检(sentinel lymph nodes biopsy,SLNB)概念在乳腺癌中的引入,将可能改变这一疾病的手术模式,选择性进行腋淋巴结清扫。随着乳腺癌早期诊断率和理论水平的提高,国外的主要手术方式由改良根治术转向乳腺单纯切除和保乳手术,国内也有这种趋势。对腋淋巴结阳性病人术后辅助化疗可提高生存率,其中联合化疗优于单药,对腋淋巴结阴性病人选择高危病例进行术后辅助化疗,其3~5年生存率优于单独手术组,长期疗效尚在观察之中。对
    Ⅲ期乳腺癌施行术前用药,即“新辅助化疗” 目前已广泛应用;对
    Ⅰ~
    Ⅱ期病人进行放疗可降低局部复发率,但总生存率提高不明显;对
    Ⅲ期以上病人放疗可提高生存率和生存质量。三苯氧胺是最常用的内分泌治疗,根据国际间广泛研究,雌激素受体阳性者的服用时间,服用5年者好于2年。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占全身各种恶性肿瘤的7%~10%,呈逐年上升趋势。部分大城市报告乳腺癌占女性恶性肿瘤之首位。


    1.定义 乳腺癌是乳腺导管上皮细胞在各种内外致癌因素的作用下,细胞失去正常特性而异常增生,以致超过自我修复的限度而发生癌变的疾病。临床以乳腺肿块为主要表现。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高,颇具侵袭性,但病程进展缓慢,自然生存期长,属于中医学乳瘤“化岩”等范畴。
    2.流行病学乳腺癌是危害妇女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全世界每年约有120万妇女发生乳腺癌,有50万妇女死于乳腺癌。北美、北欧是乳腺癌的高发地区,其发病率约为亚、非、拉美地区的4倍。我国虽是乳腺癌的低发地区,但其发病率正逐年上升,尤其沪、京、津及沿海地区是我国乳腺癌的高发地区,以上海最高,1972年,上海的乳腺癌发病率为20.1/10万,1988 则为28/10万,是女性恶性肿瘤中的第二位。乳腺癌主要发生于女性,男性少见,女性的发病率为男性的近百倍。乳腺x线筛查改变了乳腺癌的分期分布,现在更多的是早期,更小的乳腺癌。
    3.病因学和危险因素乳腺癌的病因是多因素的,常见的危险因素有初潮年龄、绝经年龄、初产年龄、家族史、遗传因素、内分泌因素及雌激素水平,如高脂饮食、肥胖和口服避孕药增加了 患乳腺癌的风险,既往乳腺病理及乳腺的良性疾病;环境因素如电离辐射、病毒感染、不良生活习惯等。
    4.风险评估有几个模型根据现有的危险因素评估个体发生乳腺癌的终身风险,如Gail模型, 根据女性的年龄、初潮及初产年龄、既往乳腺活检次数、一级亲属家族史等估计未来20~30年发生乳腺癌的风险,用于为一级预防实验挑选危险人群,也用于指导高危女性预防性使用他莫昔芬和乳腺切除术
诊断思路
   
    (一)病史要点
    90%以上的患者是无意中发现乳房内肿块而就诊的,典型的乳腺癌多表现为无痛性的肿块。也 少数病人因发现腋窝淋巴结肿大、乳房疼痛、乳头溢液或其他异常而就诊。其他常见的症状还有乳房皮肤的改变,如“酒窝征”、“橘皮样变”、溃疡和卫星结节、乳头凹陷、糜烂等。剥腺癌的远处转移包括远处淋巴结转移和血道转移。前者主要表现为锁骨上淋巴结、对侧腋窝及纵隔淋巴结的肿大。后者引起的远处转移以骨、肺、肝、胸膜、肾上腺、脑等部位转 移较为常见,转移可以出现相应部位的症状,例如骨转移时有局部的疼痛,肺转移可引起干咳,脑转移可表现为类似脑血管意外的症状。
    病史中还应注意年龄、职业、生活习惯、饮食、月经、生育、哺乳史,有无内分泌系统疾患及内分泌激素情况(如是否用过避孕药),乳腺区是否接受过放射线,有无乳腺肿瘤家族史,既往有无乳腺疾患及治疗情况,是否有女性生殖系统疾患等。对有乳腺癌高危因素的病例或可疑病例,即使临床无肿块也应进行进一步检查和定期随访。
  
    (二)查体
    正规的乳腺体格检查应包括视诊和触诊两部分。检查前需要充分暴露前胸及双侧乳房,并根据检查的要求采用坐位及卧位两种方式。视诊观察双侧乳腺是否对称,双侧乳头是否在同一位置,乳头是否有糜烂、回缩、溢液,乳腺皮肤有无异常等。检查中可令患者双手高举以显示乳腺侧下方和乳腺尾部。触诊通常患者取仰卧位接受检查。用两手指腹平坦地在乳房表面按象限或按时针方向做扪诊,注意不能用手指抓捏乳腺,以免使正常乳腺组织被误认为肿块。触诊乳房肿块时应注意肿块的部位、大小、边界、质地、活动度。检查皮肤有无凹陷时可用手轻轻地托起乳房或增加皮肤的张力作轻微的牵拉动作。为了检查肿块和深部组织的关系,可要求患者两手叉腰,使胸肌处于收缩状态,如果肿块侵犯胸肌筋膜或胸肌时则在胸肌收缩时患侧乳房抬高,活动受限。触诊腋窝时,将患者手臂轻轻托起并使腋窝自然松弛,以利检查。检查锁骨上淋巴结时患者宜取坐位,此时可用双侧拇指轻触患者的锁骨上窝。
    1.病史    女性,40岁,因“发现右乳肿块1年,渐大1个月余”入院。2001年于右乳现一质硬无痛性肿块,直径约1.5cm,未诊治。2002年6月以来肿块渐大,渐硬,右乳乳内陷。生育史:1-0—0—1,27岁生育,未绝经。否认恶性肿瘤家族史。
    2.体格检查    右乳外上象限一肿块,直径约3.0cm,质硬,固定,无触痛,局部皮肤“榴皮样”改变 ,右腋下可及肿大淋巴结数枚,融合成团,界欠清,质硬,无触痛。左乳未及明显异常。
术前诊治
    进一步检查胸部CT、头颅CT及全身ECT未见异常,三大常规、生化全套及心功能蜷正常。患者先接受2个周期FEC方案化疗,后评价疗效获得PR。因患者强烈要求手术,于2002年9月行右乳腺癌保乳手术治疗,术后恢复良好。
   
    乳腺癌(mamary carcinoma)是严重危害妇女健康和生命的恶性肿瘤。全世界每年有50万妇女死于乳腺癌,死亡率列女性恶性肿瘤的第7位。乳腺癌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雌酮及雌二醇对乳腺癌的发病有直接关系。最主要的三个危险因素分别是:月经初期早、第1位生育年龄晚和绝经年龄晚;一级亲属中有乳腺癌病史者,发病危险性是普通人群的2~3倍;营养过剩、肥胖、脂肪饮食可加强或延长雌激素对乳腺上皮细胞的刺激,从而增加发病机会。
病理学分类与临床分期
   
    一、病理学分类
   
    (一)非浸润性癌包括导管内癌(癌细胞未突破导管壁基底膜)、小叶原位癌(癌细胞未突破末梢乳管或腺泡基底膜)及Paget’s病。此型属早期,预后较好。
   
    (二)早期浸润性癌
    包括早期浸润性导管癌(癌细胞突破管壁基底膜,开始向间质浸润),早期浸润性小叶癌(癌细胞突破末梢乳管或腺泡基底膜,开始向间质浸润,但仍局限于小叶内)。此型属于早期,预后较好。
   
    (三)浸润性特殊癌
    包括乳头状癌、髓样癌(伴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小管癌(高分化腺癌)、腺样中性癌、黏液腺癌、大汗腺样癌、鳞状细胞癌等。此型分化一般较高,预后尚好。
   
    (四)浸润性非特殊癌
    是乳腺癌中最常见的类型。包括浸润性小叶癌、浸润性导管癌、硬癌、髓样癌(无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单纯癌、腺癌等,此型一般分化较低,预后较上述类型差。
   
    (五)其他罕见癌
    梭形、富脂质、分泌型等。
   
    二、临床分期
   
    (一)TNM分期(AJCC2003)
    T:原发肿瘤。
    Tx:原发肿瘤大小无法测量。
    T0:没有原发肿瘤证据。
    Tis:原发癌(导管内癌、小叶原位癌、无肿块的乳头Paget病)。
    T1:原发病灶最大径≤2cm。
    T1mic:微小浸润性癌(肿瘤超过基底膜),最大径≤0.1cm。
    T1a:肿瘤最大径>0.1cm,但≤0.5cm。
    T1b:肿瘤最大径>0.5cm,但≤1.0cm。
    T1c:肿瘤最大径>1.0cm,但≤2.0cm。
    T2:肿瘤最大径>2.0cm,但≤5cm。 
    T3:肿瘤最大径>5cm。
    T4:肿瘤大小不论,直接侵犯胸壁或皮肤。
    T4a:肿瘤侵犯胸壁,不包括胸肌。
    T4b:肿瘤表面皮肤水肿(包括橘皮症),乳房皮肤溃疡或卫星结节,限于同侧乳房。
    T4c:包括T4a和T4b。
    T4d:炎性乳腺癌(皮肤广泛浸润,表皮红肿,但不一定触摸到其下的肿块)。
    (注:除T4b和T4c外,皮肤粘连、酒窝症、乳头回缩和其他皮肤改变可以出现在T1-3中,但不影响T分期)。
    N:区域淋巴结。
    Nx:淋巴结情况不确定(例如已被手术切除)。
    N0:无区域淋巴结转移。
    N1: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可活动。
    N2a: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互相融合,或与其他附近组织粘连。
    N2b:肿瘤转移至同侧内乳淋巴结,但无同侧腋淋巴结肿大、转移。
    N3:同侧锁骨下淋巴结转移伴或不伴腋窝淋巴结转移;或临床提示明显同侧内乳淋巴结转移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证据。
    N3a:同侧锁骨下窝淋巴结转移。
    N3b:同侧内乳淋巴结转移并伴有同侧腋淋巴结转移。
    N3c:同侧锁骨上窝淋巴结转移。
    M:远处转移。
    Mx:无法评价有无远处转移。
    M0:无远处转移。 
    M1:有远处转移。 
   
    (二)TNM临床分期(AJCC2003)。
    0期TisNOMO。
   
    Ⅰ期T1 NO MO。
   
    Ⅱa期T0 N1 M0,T1 NO M0,T2 NO M0。
   
    ⅡB期 N1 M0,T3 NO MO。
   
    Ⅲa期TO N2 M0,T1 N2 M0,T2 N2 MO,T3 N1 M0,T3 N2 M0。
    HIb期T4 NO M0,T4 N1 M0,T4 N2 M0。
   
    Ⅲc期任何TN3 M0。
   
    Ⅳ期任何T任何N M1。
实体瘤缓解评估标准(RECIST)
   
    一、病例选择
    病人在基线上伴有可测量病灶。
   
    二、病灶定义
   
    (一)可测量病灶
    病变至少在一个径向上可准确测量,在CT或MRI下,其最大直径需≥10mm。
   
    (二)不可测量病灶
    所有除可测量病变以外的其他病灶,即小病灶和其他不可测量病灶,包括:骨转移病灶、软脑膜转移病灶、腹水、胸腔积液/心包积液、炎性乳癌病灶、皮肤/肺淋巴管转移、不能被影像学方法证实和随访的腹部包块以及囊性病变。
   
    三、测量方法
   
    (一)体检仅当病灶位于体表时适用。
   
    (二)胸部x线片仅当被测量病灶边界清晰目.肺部通气良好时适用,但最好行胸部CT检查。
   
    (三)CT/MRI 目前最常用、重复性最好的检查手段。
   
    (四)超声研究的主要终点为客观缓解率时,超声检查不能作为疗效评价的手段。
   
    (五)肿瘤标志物不能单独用来评价疗效。但如果治疗前肿瘤标记物高于正常值上限,当所有肿瘤病灶消失后,同时肿瘤标记物也降至正常值范围内,才能评价临床完全缓解。
   
    (六)细胞学和组织学评价在残留病灶、体腔积液等极少情况下适用。
   
    四、肿瘤缓解(疗效)评价
   
    (一)目标病灶(target lesions)与基线记录
    所有可测量病灶(但一个器官内不超过5个,总共不超过10个),作为所有被累及器官的代表,在基线时进行测量和记录。
    选择目标病灶时根据病灶大小和可准确重复测量的标准进行选择;
    记录基线最长径总和,作为参考值评价疗效。
   
    (二)非目标病灶(non—target lesions)与基线记录
    所有除目标病灶以外的病灶(或病变部位),在基线评价时也需完整记录;这些病灶不需要进行测量,但在研究过程中需对这些病灶的存在/消失与否进行评价。
   
    (三)评价标准见表82—1,疗效评价见表82—2。

   
    (四)疗效确认CR或PR患者必须在初次评价为CR或PR后4周重复检查以确认疗效。
   
    (五)缓解期第一次测量符合CR或PR的标准(首次记录为准)直到个股记录的疾病复发日或进展日。 
   
    (六)疾病进展时间治疗开始到出现疾病进展。

1 临床表现 展开
2 病因和发病机制 展开
3 流行病学 展开
4 实验检查 展开
5 辅助检查 展开
6 诊断要点 展开
7 诊断与鉴别诊断 展开
8 预防 展开
9 治疗方案及原则 展开
10 并发症 展开
11 病程和预后 展开
12 最新进展 展开
13 诊断标准 展开
14 疗效判断标准 展开
15 诊断依据 展开
16 相关课件 展开
17 相关药品 展开
18 相关检查 展开
20 分型 展开

上海医师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沪ICP备120056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