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慎用:(1)有
哮喘及其他过敏性反应时慎用。(2)C6PD缺陷者(本品偶见引起
溶血性贫血)慎用。(3)
痛风患者慎用,因本品可影响其他排尿酸药的作用。(4)
肝功能不全和
肝硬化患者易出现不良反应,应慎用。(5)心功能不全或
高血压患者慎用。(6)
肾功能衰竭时慎用。(7)12岁以下儿童在罹患流感或
水痘时,不推荐使用本品或其他
水杨酸盐。(8)长期大量用药时应定期检查血细胞比容、肝功能及血清
水杨酸含量测定。
2.药物对儿童的影响:儿童患者,尤其有
发热及
脱水对用本药易出现毒性反应,急性
发热性疾病,尤其是流感及
水痘患儿使用本品,可能发生瑞氏综合征(Reyes syndrome),但在中国尚不多见。
3.药物对老人的影响:由于老年患者肾功能下降。服用本药时易出现毒性反应。
4.药物对妊娠的影响:本药易通过胎盘。动物试验中,妊娠头5个月使用本药可致畸胎,出现脊椎裂、头
颅裂、面部裂、腿部畸形,以及中枢
神经系统、内脏和骨骼的
发育不全。人类也有使用本药后出现胎儿缺陷的报道。此外,在妊娠后3个月中长期大量使用本药可使妊娠期延长。并有增加过期产综合征及产前
出血的危险。在妊娠的最后2周用药,可增加胎儿
出血或新生儿
出血的危险。在妊娠晚期长期用药也可能使胎儿动脉导管收缩或早期闭锁,导致
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及
心力衰竭。曾有报道称,妊娠晚期过量应用或滥用本药可增加
死胎或新生儿死亡的发生率(可能由于动脉导管闭锁、产前
出血或体重过低)。
6.药物对哺乳的影响:本药可经乳汁排泄,哺乳期妇女口服650mg、5~8h后乳汁中药物浓度可达173~483μg/ml。故长期大剂量用药时婴儿有可能产生不良反应。
7.药物对检验值或诊断的影响:(1)长期每天用量超过2.4g时,
硫酸铜
尿糖试验可出现假阳性,
葡萄糖酶
尿糖试验可出现假阴性。(2)可干扰
尿酮体试验。
8.应与食物同服或用水冲服,以减少对胃肠的刺激。
9.扁桃体摘除或口腔手术后7天内应整片吞服,以免嚼碎后接触伤口,引起损伤。
10.外科手术患者,应在术前5天停用本药,以免引起
出血倾向。
11.用于治疗关节炎时,剂量应逐渐增加,直到症状缓解,达有效血药浓度(此时可出现轻度毒性反应,如
耳鸣、
头痛等,在小儿、成年人或
耳聋患者中,这些症状不是可靠指标)后开始减量。当然,如出现了不良反应还应迅速减量。本药一般需要7天才能达稳态血药浓度,由于本药用至有效治疗剂量时往往伴发严重不良反应,以及长期应用不仅消化道
溃疡病的发生率可高达40%左右,还可使原有的关节炎(如
骨关节炎)病变加重,因此目前临床上对慢性关节炎的治疗,基本上已用更新型的非甾体抗炎药替代了本药。
12.用于解热时应多喝水,以便排汗和降温,否则因出汗过多可造成水电解质平衡失调或
虚脱。
13.有
脱水的患者(尤其是小儿)应减少用量。
14.对于过敏者,应立即停药,并嘱以后禁用本药或其他非甾体抗炎药。有
哮喘者应立即给予扩张气管的药物及吸入氧等。
哮喘严重者可给予静脉补液及
氨茶碱静脉滴注。
15.逾量或
中毒表现:(1)轻度:即
水杨酸反应(salicylism),多见于
风湿病用本药治疗者,表现为
头痛、
头晕、
耳鸣、
耳聋,
恶心、
呕吐、
腹泻、多汗、呼吸深快、烦渴、手足
不自主运动(多见于老年人)及
视力障碍等;(2)重度:可出现
血尿、
抽搐、
幻觉、重症精神错乱、
呼吸困难及无名热等;儿童患者精神及呼吸障碍更明显。(3)过量时实验室检查可有脑电图异常、酸碱平衡改变(
呼吸性碱中毒及
代谢性酸中毒)、
低血糖或高血糖、
酮尿、
低钠血症、
低钾血症及
蛋白尿。
16.过量时的处理:包括催吐或洗胃,给予
药用炭,监测及维持生命功能,纠正
高热、水电解质酸碱失衡以及酮症等,保持血糖正常并监测
水杨酸盐血药浓度降至
中毒水平以下。一般说来.服药后2h血药浓度为500μg/ml表明严重
中毒,超过800μg/ml可能致死。给予大量碱性药
利尿可促使本药排泄,但不应给予
碳酸氢钠口眼,因可能反而促使本药吸收。严重过量者可考虑进行血液透析或腹腔透析等。如有
出血,可给予输血或维生素K。
17.不与其他甾体抗炎药同时服,以免不良反应增加。
18.口服抗凝血药、
磺胺类、降血糖药、
苯妥英钠、
甲氨蝶呤、
氯丙嗪等与本药合用能增加其药效及毒不良反应。
19.与糖皮质激素合用可使胃肠
出血加剧。20.与
乙酰唑胺、
氯化铵合用可增加本药毒性。21.与
螺内酯合用则抑制其排钠作用。22.与
碳酸氢钠合用则促进本药的排泄而降低疗效。23.1岁以下婴儿不宜用,胃及
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慎用或不用,如需应用应与抗酸药(如
复方氢氧化铝、
碳酸钙、
氢氧化铝等)同服或用肠溶片。24.年老体弱或体温在40℃以上者,解热时宜用小量,应多喝水,以免大量出汗而造成
脱水和电解质失衡。25.饮酒前后不可服用本品,否则易损伤胃黏膜造成
出血。26.
阿司匹林局部点眼性质不稳定,目前已较少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