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高血压病(hypertension)是指成人(?18岁)在安静状态下,动脉收缩压?140mmHg(18.7kPa)和(或)舒张压?90mmHg(12.0kPa),常伴有脂肪和糖代谢紊乱,以及心、脑、肾和
视网膜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即器官重塑(remodeling)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本病可能有多种发病因素和复杂的发病机制所致,中枢
神经系统功能失调,体液、内分泌、遗传、肾脏、血管压力感受器的功能异常,细胞膜离子转运异常,以及环境因素、生活习惯、社会因素等等均可能参与发病过程。对于迄今原因尚未完全阐明的
高血压,称为
原发性高血压。病因明确,
血压升高只是某些疾病的一种表现的,称为继发性(症状性)
高血压。
高血压的分类和分型:
1.按病因分类 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症状性)两大类。
原发性是指经多方检查仍不能找到确切病因的
高血压,约占
高血压病的90%以上。按其病情和病程进展速度,可分为缓进型(良性)和急进型(恶性)
高血压。临床上95%以上
原发性高血压属于缓进型。
继发性
高血压是指有明确病因的,
血压升高只是某些疾病的一种临床表现。我国继发性
高血压按其发生率高低,依次为肾实质性、
肾血管性高血压,肾上腺性和口服避孕药性
高血压。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诊疗技术的提高,将会发现更多的继发性
高血压病例。临床上常见的继发性
高血压的病因(表1)。
2.按
血压水平分类 根据1999年WHO-ISH。
高血压治疗指南〃,
高血压是指在未服用抗
高血压药物的情况下,18岁以上成人收缩压?140mmHg(18.7kPa)和(或)舒张压?90mmHg(12.0kPa)。根据
血压水平可将
血压分类如下(表2)。
根据美国1997年11月
高血压全国联合委员会(JNC-VI)的建议,儿童及未成年人
高血压分类如下(表3)。
成人自测
血压135/85mmHg(18.0/11.3kPa)为正常值,24h
血压监测白天<135/85mmHg(18.0/11.3kPa),夜间睡眠时<120/75mmHg(16.0/10.0kPa)为正常值,超过上述数据即为
高血压。
3.根据心血管危险绝对水平分类 要确定对
高血压患者的治疗方案,不但要依据其
血压水平,还应根据其他危险因素存在的情况,同时存在的其他疾病如
糖尿病、靶器官损害、心血管疾病或肾脏疾病,以及患者的个人、医疗和社会情况等作全面综合考虑。
4.其他分类法
(1)根据血流动力学指标可分为:
①高阻力型
高血压;
②高排血型
高血压;
③弹力型
高血压。
(2)按病程经过分类:
①良性(缓进型)
高血压;
②恶性(急进型)
高血压。
(3)按
血压变化分类:
①稳定型
高血压;
②不稳定型
高血压。
(4)按血浆肾素水平可分为:高肾素型;正肾素型;低肾素型
高血压。
本节主要讨论原发性
高血压病(primary hypertension)。
原发性高血压是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以动脉压升高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独立疾病,可引起动脉、脑、心、肾等器官的损害。
高血压又是
冠心病、脑卒中、心、肾功能衰竭的最主要的发病因素,而且与糖、脂质代谢紊乱和
糖尿病有密切关系,然而,
高血压是可能防治的,通过抗
高血压治疗来预防和纠正
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已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
原发性高血压(primary hypertensiDn)是以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伴或不伴有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综合征,通常简称为高血压。高血压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 影响重要脏器, 如心、脑、肾的结构与功能,最终导致这些器官的功能衰竭,迄今仍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高血压急症】
在高血压发展过程的任何阶段和其他疾病急症时,可以出现严重危及生命的血压升高,需要作紧急处理。高血压急症是指短时期内(数小时或数天)血压重度升高, 舒张压>130mmHg和(或)收缩压>200mmHg,伴有重要器官组织如心脏、脑、肾脏、眼底、大动脉的严重功能障碍或不可逆性损害。
高血压急症可以发生在高血压患者,表现为高血压危象或高血压脑病; 也可发生在其他许多疾病过程中,主要在心、脑血管病急性阶段,例如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缺血性脑梗死、急性左心室心力衰竭、心绞痛、急性主动脉夹层和急、慢性肾衰竭等情况时。及时正确处理高血压急症十分重要,可在短时间内使病情缓解,预防进行性或不可逆性靶器官损害,降低死亡率。根据降压治疗的紧迫程度,可分为紧急和次急两类。前者需要在几分钟到1小时内迅速降低血压, 采用静脉途径给药;后者需要在几小时到24小时内降低血压,可使用快速起效的口服降压药。
(一)治疗原则
1.迅速降低血压 选择适宜有效的降压药物,放置静脉输液管,静脉滴注给药, 同时应经常不断测量血压或无创性血压监测。静脉滴注给药的优点是便于调整给药的剂量。如果情况允许,及早开始口服降压药治疗。
2.控制性降压 高血压急症时短时间内血压急骤下降, 有可能使重要器官的血流灌注明显减少,应采取逐步控制性降压, 即开始的24小时内将血压降低2O%~25%,48小时内血压不低于160/1OOmmHg。如果降压后发现有重要器官的缺血表现, 血压降低幅度应更小些。在随后的1~2周内,再将血压逐步降到正常水平。
3.合理选择降压药 高血压急症处理对降压药的选择,要求起效迅速,短时间内达到最大作用;作用持续时间短,停药后作用消失较快;不良反应较小。另外,最好在降压过程中不明显影响心率、心输出量和脑血流量。硝普钠、硝酸甘油、尼卡地平和地尔硫草注射液相对比较理想。在大多数情况下,硝普钠往往是首选的药物。
4.避免使用的药物 应注意有些降压药不适宜用于高血压急症,甚至有害。利血平肌内注射的降压作用起始较慢,如果短时间内反复注射又导致难以预测的蓄积效应,发生严重低血压;引起明显嗜睡反应,干扰对神志状态的判断。因此,不主张用利血平治疗高血压急症。治疗开始时也不宜使用强力的利尿降压药,除非有心力衰竭或明显的体液容量负荷过度, 因为多数高血压急症时交感神经系统和RAAS过度激活,外周血管阻力明显升高,患者体循环血容量减少,强力利尿是危险的。
(二)降压药选择与应用
1.硝普钠(sodium nitroprusside) 能同时直接扩张动脉和静脉, 降低前、后负荷。开始时以50mg/5OOml浓度每分钟1O~25μg速率静滴,立即发挥降压作用。使用硝普钠必须密切观察血压,根据血压水平仔细调节滴注速率,稍有改变就可引起血压较大波动。停止滴注后,作用仅维持3~5分钟。硝普钠可用于各种高血压急症。在通常剂量下不良反应轻微, 有恶心、呕吐、肌肉颤动。滴注部位如药物外渗可引起局部皮肤和组织反应。硝普钠在体内红细胞中代谢产生氰化物,长期或大剂量使用应注意可能发生硫氰酸中毒,尤其是肾功能损害者。
2.硝酸甘油(nitrog1ycerin) 扩张静脉和选择性扩张冠状动脉与大动脉。开始时以每分钟5~10μg速率静滴,然后每5~1O分钟增加滴注速率至每分钟20~50μg。降压起效迅速,停药后数分钟作用消失。硝酸甘油主要用于急性心力衰竭或急性冠脉综合征时高血压急症。不良反应有心动过速、面部潮红, 头痛和呕吐等。
3.尼卡地平(nicardipine) 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作用迅速,持续时间较短,降压作用同时改善脑血流量。开始时从每分钟0.5μg/kg静脉滴注,逐步增加剂量到每分钟6μg/kg。尼卡地平主要用于高血压危象或急性脑血管病时高血压急症。不良作用有心动过速、面部潮红等。
4.地尔硫草(diltiazem) 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 降压同时具有改善冠状动脉血流量和控制快速性室上性心律失常作用。配制成50mg/5OOml浓度, 以每小时5~15mg速率静滴,根据血压变化调整速率。地尔硫草主要用于高血压危象或急性冠脉综合征。不良作用有头痛、面部潮红等。
5.拉贝洛尔(1abetalo1) 兼有α受体阻滞作用的β阻滞剂, 起效较迅速(5~1O分钟),但持续时间较长(3~6小时)。开始时缓慢静脉注射50mg, 以后可以每隔15分钟重复注射,总剂量不超过300mg,也可以每分钟0.5~2mg速率静脉滴注。拉贝洛尔主要用于妊娠或肾衰竭时高血压急症。不良反应有头晕、直立性低血压、心脏传导阻滞等。
6.三甲噻方(trimetaphan) 神经节阻滞剂, 已经不用于通常的降压治疗, 但在主动脉夹层的高血压急症处理中却是最佳的可选择药物, 降压作用同时减低主动脉剪切力,阻止夹层扩展。以1g/L浓度每分钟0.5~5mg速率静脉滴注。由于三甲噻方同时阻断交感和副交感神经, 不良反应较多, 主要有直立性低血压、排便和解尿困难。
(三)几种常见高血压急症的处理原则
1.脑出血 脑出血急性期时血压明显升高多数是由于应激反应和颅内压增高, 原则上实施血压监控与管理, 不实施降压治疗, 因为降压治疗有可能进一步减少脑组织的血流灌注,加重脑缺血和脑水肿。只有在血压极度升高情况时, 即>200/130mmHg,才考虑严密血压监测下进行降压治疗。血压控制目标不能低于160/100mmHg。
2.脑梗死 脑梗死患者在数天内血压常自行下降, 而且波动较大,一般不需要作高血压急症处理。
3.急性冠脉综合征 部分患者在起病数小时内血压升高, 大多见于前壁心肌梗死,主要是舒张压升高, 可能与疼痛和心肌缺血的应激反应有关。血压升高增加心肌耗氧量,加重心肌缺血和扩大梗死面积;有可能增加溶栓治疗过程中脑出血发生率。可选择硝酸甘油或地尔硫草静脉滴注,也可选择口服口阻滞剂和ACEI治疗。血压控制目标是疼痛消失,舒张压<100mmHg。
4.急性左心室衰竭 降压治疗对伴有高血压的急性左心室衰竭有较明显的独特疗效,降压治疗后症状和体征能较快缓解。应该选择能有效减轻心脏前、后负荷又不加重心脏工作的降压药物,硝普钠或硝酸甘油是较佳的选择。需要时还应静脉注射袢利尿剂。